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永康市圖書館
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永康市的圖書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永康市圖書館(又稱永康圖書館,前稱永康縣圖書館,有時簡稱永圖[1])是一座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金華永康市的縣級公共圖書館,也是全永康市的地方文獻收藏中心和圖書借閱中心[2]。該館是永康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下屬單位,也是文化和旅遊部評定的國家一級圖書館。該館館舍位於永康市紫微中路138號,是永康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建築占地1,980平方米,建築面積8,453平方米。
永康市圖書館的前身是永康縣民眾教育館,它成立於1929年5月。1978年1月17日,永康縣圖書館正式成立。1992年10月永康撤縣設市後圖書館一併改名。該館承辦過「永康市全民閱讀節」等活動,開設有一家未成年人網吧。永康市科普中心也設在館內。該館對三級圖書館服務網的建設,曾獲得專門報道,並獲得當地政府專門撥款,開創農村圖書管理員享受國家工資補貼待遇的先河。中國五金科技圖書館是該館和浙江圖書館合辦的分館。
2007年,該館新館舍開館,與紫微公園和永康市博物館相鄰,坐落於永康市中心,是永康市最大的現代文化建設工程之一,也是永康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Remove ads
歷史
民國二年(1913年),永康縣議會通過了籌辦圖書館議決案,並開始執行。該議決案明確該圖書館的性質是縣立圖書館,由縣裡籌辦經費,是一個搜集古今中外圖書記錄、為社會一般士庶提供閱覽參考服務的場所;並明確了圖書的收藏範圍和種類,規定了借閱和閱覽的規則。計劃的館舍位於尊經閣(現文化館附近)。然而該議決案最後未執行下去,縣立圖書館也未能辦成。後到1929年5月,永康縣民眾教育館(簡稱永康縣民教館)成立,負責的工作中包含圖書工作。該館有藏書數千冊,並單設圖書室負責圖書的外借和閱覽,由一工作人員兼管。1940年至1942年間,民教館因中國抗日戰爭一度停辦,藏書交由永康簡易師範學校處理(校址設在壽山坑)。1943年民教館復辦,館址設在舟山鎮,永康簡師的圖書交還給民教館。隔年,民教館搬回城內,館舍在西街的一個小祠堂。而在此期間的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十月十日,王亮熙(擔任主任)、盧士希等人還曾創辦永康縣立圖書館(私立),館址在山川壇小橋頭盧埠祠堂。1945年,該館合併入永康縣民眾教育館。[3][4]
1950年10月,永康縣文化館成立[5]。當月以民眾教育館圖書室的圖書為基礎,整合一些舊書,建立了館辦圖書室。藏書的發展於1962年至1967年間進入快車道,藏書數量由千餘冊增加到萬餘冊,收藏了當時國內出版的一些文學作品和外國的世界名著。1977年11月圖書室配備專職管理員後,圖書借閱工作步入正軌。[3][4]
Remove ads
1978年1月17日,經中共永康縣委宣傳部批准,在文化館圖書室的基礎上,永康縣圖書館正式成立,與文化館實行一套機構兩塊牌子。館舍設在縣文化館內,占地60平方米,擁有一名工作人員和13,429冊圖書,每年經費3,320元。當時,浙江省文化廳非常重視縣級圖書館的建設,獎勵永康縣圖書館開館獎金3,400元。[6]11月,永康縣文化館拆建,圖書館館舍暫搬至縣前巷東弄8號的三間平房內,12月4日對外開放。結果在1979年12月31日,隔壁的華溪大隊房起火,火勢雖未蔓延到圖書館,但圖書館被當做逃生通道,火災過後館內雖損失不大,但一片狼藉。1981年4月2日,館內創刊《農村圖書工作通訊》。1982年2月21日,圖書館四位工作人員開始分工工作,採編、外借、閱覽、輔導各一人負責。[6][7]當時,因館舍地理位置偏僻且條件不好,讀者工作陷入低谷[6]。
5月18日,館舍遷入勝利街1號的新館舍,該館舍由文化館、圖書館、文管會三館共用,6月20日(一說30日)新館正式開放。當時圖書館分到館舍200平方米。圖書館內設有外借書庫、資料書庫、農村書庫、閱覽室、採編室等,借書處設在閱覽室。館舍處於縣城鬧市區,毗鄰電影院,因當時正流行電影與讀書,館內借閱空前盛興。1984年6月21日,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三館財務各自單獨核算,標誌着圖書館的經濟開始獨立。1985年6月,圖書館和文管會合建黨支部成立,程飛雄擔任黨支部書記,主持圖書館的工作,領導圖書館的第一任領導班子。同月24日永康縣計委下達新館舍基本建設計劃通知書,新館建設計劃有了雛形。[6][7]
1986年6月,館內決定延長開放時間,實行半開架借閱。9月30日,求知路18號[8](求知路南側[6])的新館舍主樓動工興建。次年2月4日竣工並交付使用。新館占地面積356.4平方米,建築面積1,295平方米,總投資達37.4萬元。樓高5層,造型為梯式,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6]。1988年9月10日全館進入閉館整理並準備搬遷,12月10日搬遷工作開始,12月30日正式開館。至此,該館擁有了自己的館舍,成為金華地區縣級圖書館裡最早擁有獨立館舍的圖書館[8]。次年,閱覽室、借書處先後對外開放。新館舍安排好規劃布局後,將空餘部分騰出,租給民間辦學賺取經費;主樓前空地讓民間搭平房辦學,免費使用三年,三年後產權收回圖書館,這些民間學校也為剛建的圖書館吸引人氣[8]。1990年5月和12月,永康縣圖書館團支部和館務會先後成立。1991年4月9日授予該館為浙江省「文明圖書館」稱號,之後該稱號一直得到保留。[7]
1992年10月8日,永康縣撤縣設市,永康縣圖書館改名為永康市圖書館。是年10月26日,美國加州「聖峪中華文化協會」[註 1]資助六千美元,創辦石柱鎮下里溪村萬冊圖書館。1994年1月資料書庫對外開放。是年10月13日,圖書館工會成立。12月,文化部首次對全國公共圖書館進行評估定級,永康市圖書館為國家三級圖書館。1997年4月,設立館長辦公室。1998年4月8日,文化部第二次對全國公共圖書館進行上等級考核,永康市圖書館從三級館晉升為國家二級圖書館。5月3日,該館從童宅東山村一村民處收集到北宋元祐年間的「敕書」並收藏,成為該館現存古代文獻之最。10月1日建立館藏書目數據庫,開始實現編目和流通管理的自動化。同月,該館決定在圖書館界率先實行全面無償服務,成為該館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和突破。12月,外借部安裝監控系統,全開架借閱得而實行。[7][9]
1999年2月28日,《麗州書林》創刊,後又停刊。5月在全市範圍開展「捐款贈書、全民讀書」活動,共收到贈書45,597冊及捐款三萬餘元,藏書量從原來的8萬冊增加到12萬冊。2000年3月20日,原市長朱恆興[10]離任之際,向圖書館捐贈其圖書320冊。2001年3月15日,該館通過社會資助,購入一輛麵包車作圖書流動服務之用,該館因此成為金華的縣級圖書館內第一家有車的圖書館。2002年5月20日,原市委書記樓國華[10]離任之際,將圖書600多冊捐贈給圖書館。9月20日,浙江圖書館、永康市圖書館五金城科技分館舉行開館儀式。十天後建成五金城分館書目數據庫,至此永康市圖書館所有藏書數據都進入電腦數據庫,借閱電腦化管理真正形成。[7][9]
2003年3月20日,圖書館開始計劃籌建新館,召開圖書館遷建用地論證會。7月15日,該館少兒圖書館分館正式開館。10月9日,後吳村圖書館分館開館,屬永康市圖書館首家村級分館。12月26日舉行了新館方案論證會。2004年2月17日,該館從寧波「天一閣」數碼照相明代《永康縣誌》一部。8月份又複印了清《永康縣誌》刻本,明清兩朝的該地方志在複印前國內僅4冊。複印工程從4月份啟動,歷時5個月,共複印100套並發行。8月9日,永康市計劃發展局下發《關於永康市圖書館遷建項目初步設計的批覆》,同意永康市圖書館遷建,並為其辦理了《投資許可證》。同年9月17日成立新圖書館基建小組,徐關元任組長。2005年8月19日時任市長批示,同意先撥款200萬用於新館開工。[7][9]
2005年9月10日圖書館基建工程啟動招標,最終南昌鐵路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中標。同月26日下午3時,新館奠基儀式舉行。2006年3月1日,原已停刊的內部刊物《麗州書林》季刊復刊。一個月後的4月7日,《麗州橋》信息特刊創刊,作為《麗州書林》的副刊。4月29日新圖書館大樓結頂,土建工程亦全面完工。2007年3月1日,圖書館進入新館搬遷準備階段。7月2日全面進入新館搬遷工作。7月5日、20日、31日,新館閱覽室、外借部、少兒部分別對外開放,新館正式啟用。7月13日,施工單位同意提前交付使用。11月20日,永康市地方文獻研究中心成立,永康市圖書館牽頭。11月23日,新館舍門牌號確定,為紫微中路138號。[7][9]2011年5月14日至16日,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2011年工作會議暨第五屆「全民閱讀論壇」在永康舉行,永康市圖書館作為承辦方參與[11]。2018年9月,被文化和旅遊部評定為國家一級圖書館[12]。2019年5月9日,永康市圖書館在《永康日報》上發布招募公告,招募熱心於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社會人士或讀者3名,從而開展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工作,成立永康市圖書館理事會[13]。
Remove ads
館舍
永康市圖書館原有館舍坐落於求知路18號,1989年投入使用,總投資36萬元,用地面積2,960平方米,建築占地450平方米,建築面積1,290平方米,離文化部要求的國家一級圖書館的「館舍面積達到2,500平方米」的要求相差甚遠。因此從1996年開始,每年當地的政協和人大上,都有人請求改擴建圖書館館舍。2003年3月24日,永康市文化局向永康市人民政府呈遞《關於永康圖書館新館選址的請示》。8月1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同意在紫微園以北地塊新建圖書館。同年5月10日方案設計投標,確定由浙江安居建築設計院進行方案的設計。[14]館舍土建之初就確定了裝潢方案,從而避免二次裝修帶來的浪費[15]。由於該地塊為黃金地段,一度引起爭議而導致新館申報受阻。2004年5月申報重新啟動後,9月8日公開招標,南昌鐵路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中標,承接工程建設。9月28日奠基儀式舉行,11月2日正式開工。主樓工程完成於2006年12月25日。2007年8月1日,新館舍正式對外開放。[7][14]
永康市圖書館現有館舍位於紫微中路138號,與紫微公園和永康市博物館相鄰,坐落於永康市中心[16],是永康市最大的現代文化建設工程之一[17],也是永康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18]。主體工程總投資2,000萬元。用地面積280平方米;建築占地1980平方米[18];建築面積8,453平方米[17]。館舍主要是南北兩幢分體聯建,中間使用鋼結構玻璃採光頂連接,形成二樓的大中庭。外側鋪青灰色土面磚,配以連續的傳統裝飾窗套點綴,產生虛實交替之感。頂部有透光且含有立面光影的遮陽構架,形成時間的動態感和現代感。館舍西大門正對紫薇路,具有設計和實用價值。上鑲有「永康市圖書館」金字,系中共永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為民所書。另設有北大門面朝桃源路,但館舍落成之時桃源路尚未投入使用,故該大門啟用時間晚於西大門。[16]總體來看,館舍具有實用價值而又經濟,布局合理而考慮到環保觀念,同時也注重美術設計,融合了永康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特色[15]。而建設新館舍耗用的資金,為同期類似工程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19]。
Remove ads
館務館藏
永康市圖書館年接待讀者量超過5萬人次,借閱數達12萬冊次[18]。截止2019年8月,館長為徐關元[21]。永康市圖書館是永康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下屬單位[2]。
永康市圖書館現有藏書45萬冊,年購書經費50萬元[18],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文獻信息資源的館藏體系[22]。永康市的私人藏書事業起步早、歷史久,1998年成立的「永康市藏書者協會」則保障其專業性,使其趨於成熟、繼續發展壯大;永康市圖書館關心參與其中,並為其建立「專藏」[9][23]。地方文獻則是該館的特色之一,該館早在1998年5月便成立了一支地方文獻業餘徵集員隊伍,形成地方文獻徵集網,為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9]。截止2019年5月,地方文獻中心徵集了家譜1,500冊,其他地方文獻2,600餘冊[18]。地方文獻中的方志和家譜,則是該館的「鎮館之寶」,也是所有地方文獻中查閱量最大的[24]。
在該館館史上,讀者工作於1998年有過一次重大改革:借書、閱覽、諮詢等無償服務;實現流通管理自動化和全開架借閱;增加最多借閱冊數和每周開放時長;無須任何證件即可任意閱覽。[25]在該館辦理借書證需憑藉居民身份證辦理並繳納押金。若退證,則押金一併退還。若丟失借書證,想要補證,每年可免費補證一次,之後需支付工本費5元。借書證分為兩種,分別為「外借部借書證」和「兒童館借書證」,前者針對成人圖書,押金100元;後者針對未成年人圖書,押金50元。[26]前者每次限借2冊,後者每次限借3冊,借閱期限為30天。可續借一次圖書,續借期為30天。亦可預約借書,每次最多可預約2冊圖書。[27]2018年5月,永康市圖書館對接入「浙江省公共圖書館信用服務平台」,若芝麻信用分達到550分,就可憑身份證在全省任何公共圖書館借書,無需押金和另外辦理借書證[28]。
1995年,永康市成立了中國最大的五金集散地——中國科技五金城[29]。永康市圖書館審時度勢[29],於1996年10月26日創建五金城科技圖書館,館舍由永康五金城無償提供,館藏主要是自然科學圖書[7]。該館和浙江圖書館聯合運營,目前名稱為中國五金科技圖書館[18]。2007年新館開放後,永康市圖書館又聯合永康市科學技術協會,前者提供場所、後者出資,建立了永康市科普中心,並設立長效機制;之後又向浙江省財政廳爭取到創建經費30萬元。[9]
該館在軟硬件上發展起步較早,從1998年開始,當時從管理軟件到現代化設備都已有所部署。當時還引入圖書磁條防盜系統,從而使開架借閱成為可能。1999年電子閱覽室開設,至2002年9月共有電腦56台[25],通過一條5.4K的撥號上網線路連向外界。2004年時,圖書館註冊域名並開通網站,實現網上服務。2008年5月新館投入使用後,改用100M光纖連接互聯網。後更新管理系統,並藉助現代化設施加強實施文化部和財政部發起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30]目前,永康市圖書館正在利用信息技術,大力發展「互聯網+閱讀」,通過網絡服務平台開展閱讀和推廣服務[31]。
Remove ads
永康市最早的鄉鎮圖書館分館可追溯至1980年3月,唐先公社創辦的社辦圖書館,成為金華地區公社辦館的代表。1983年5月新店鄉成立永康縣第一個鄉、村聯辦圖書室後,縣內提出獎勵措施,各文化站的鄉、村聯辦圖書室藏書過千者可領到300元獎金。在這項措施的推動下,全縣圖書室數量超過400個,藏書數量超過16萬冊。然而到了1993年,隨着行政區劃的變動,導致各地圖書館室的搬遷,鄉鎮村圖書館室已不及60個,藏書總量下降到6萬冊[32]。1993年5月,古麗鎮成立永康市第一個鎮辦圖書館。後來,各鄉鎮街道在市圖書館的幫助下,陸續建立起鄉鎮圖書館,這些分館的軟硬件設施都經過省、地市級的審查和考核。這些鄉鎮圖書館到2001年和2002年已經因讀者量少而名存實亡[32],於是該館在這年便開始着手三級圖書館服務網的建設[19]。三級,即市、鎮、村三級。這個服務網以永康市圖書館為服務中心、鄉鎮圖書館為支柱、村寨為流通服務點。該工作獲得《中國文化報》的報道,並獲得當地政府的專門撥款,開創農村圖書管理員享受國家工資補貼待遇的先河。[9][33]
2006年底,永康市圖書館的職工曾自發創建過一個「紫薇書屋」,書屋設在臨近圖書館的紫薇公園內,不設置專職管理員,圖書借閱等全靠讀者自覺,讀者也可寄存或捐獻圖書至此。結果半年後,圖書反而從200多冊增加到1,200多冊。時任中共永康市委宣傳部部長周侃認為,這種「紫薇書屋現象」應該作為城市文明的一個課題進行調研。[34][35]2018年9月4日,永康市首個自助圖書館開館,名為「悅讀吧」,坐落於永康市龍川中路220號。其面積約300平方米,藏書量達2萬冊,也是永康市圖書館的一座分館[36]。截止2019年8月31日,這也是永康市的唯一一家自助圖書館,當時的讀者容量已經接近飽和,並因有人占座等問題一度遭到過投訴。館長徐關元回應稱,將建設更多的「悅讀吧」。[21]2019年7月《永康日報》的新聞則報道稱,蘇溪濕地公園內即將開放「都市外灘漫讀館」,它也是永康市圖書館的分館[37]。
Remove ads
截止2019年4月,永康市圖書館已經和中共永康市委宣傳部合辦了五屆「永康市全民閱讀節」,該活動每年一屆,旨在推廣閱讀和加強「書香永康」的建設,永康市圖書館作為承辦單位[31]。此外,藉助於當地的歷史文化,圖書館還開展了諸如「西津人文大講堂」等活動項目,成立了「地方文獻研究中心」、「陳亮研究會」、「永康市鄉土文化講師團」等機構組織,從而挖掘、收集和整理當地的傳統文化[38]。永康市圖書館還和政府部門開展其他的閱讀推廣活動、講座、圖片展,每年數量近百場[36][38],並在館內設置政府信息公開查閱點[20]。2018年4月23日是世界圖書與版權日,永康市圖書館聯合永康市新華書店舉辦了精品圖書展,並開展了「你選書,我買單」活動。持永康市圖書館借書證,可到永康市新華書店挑選總價不超過100元的圖書,交由新華書店服務台登記,若圖書館無此書即可借閱。[39]
針對青少年和未成年人,館內開展了「未成年人讀書節」,至2018年9月已舉辦13屆[36]。在未成年人讀書節中,該館成立了「永康市圖書館小義工」團隊、「一對一幫讀小組」等,同時通過與單位和個人合作來尋求經費[38]。館內還開設了「青少年愛科學教育基地」、「學生課外閱讀基地」等項目[19],並專門開設了一家「未成年人網吧」。該網吧配備有適合青少年使用的桌椅[19],電腦內置有迎合未成年人學習生活需要的健康內容[20],未成年人憑校徽或學生證可免費上網一小時[註 2][20],並與一些教育企業合作以獲得運營經費[38]。
注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