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沈同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沈同和(16世紀—17世紀),志學浙江湖州府烏程縣民籍,直隸蘇州府吳江縣[1]明朝文人。

生平

沈同和是萬曆五年進士沈季文之子,儀表出眾,善詩賦但不擅八股文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應天鄉試時在同鄉趙鳴陽協助下中舉人,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會試時賄賂禮部官吏,以便和趙鳴陽考舍聯號,首場七篇除一份抄錄坊刻外,其他都由趙鳴陽代筆。

會試放榜後沈同和中會元,趙鳴陽得第六名,京師士子譁然,在正考官吳道南檢舉下朝廷下詔禮部覆試,出題《賢君必恭儉禮下》,他不能回答。另有一說法是,有人稱他能詩,明神宗親自覆試時命他即場賦梅花詩一百首,頃刻完成,神宗打算赦免他,有人說:「國家以八股取士,未嘗用詩。」再命他以《士憎茲多口》為題覆試,整天不能成篇,發刑部訊問,受杖刑後謫戍煙瘴之地,趙鳴陽亦被除名。有歌謠描述此事:「丙辰會錄,斷麼絕六。」[2][3]

後來沈同和遇赦,隱居崑山周莊鎮中,與潯陽灣的陶唐諫友好,有詩云:「昨夜燈前曾有約,今朝移艇渡溪來。」妓女穆素徽受四方名士歡迎,他和穆素徽匿藏在張家浜,不喜歡他的人寫下《西樓記傳奇》(袁于令著),所稱「池三公子」就是指他。西樓遺址於嘉慶初年尚存,穆素徽葬於該處[1]

Remove ads

引用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