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土坑港市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泉港土坑村港市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一作塗坑,舊譜記為塗山[2]),是一個以嶼仔壁港為主要港口,以大厝群落為商住載體的歷史文化遺址。該遺址源於唐宋並盛於明清,體現了泉港地區以海為生、海上商業發達的歷史文化,作為泉州市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港市遺址之一,是海上絲綢之路聚落型遺存的典型代表。[3][4]
明清時期,泉港海外交通貿易處於鼎盛時期。處於湄洲灣南岸的土坑村,其海澳與隔岸峰尾統稱為峰尾澳,是明清時期繁忙的港澳。泉港土坑村港市是當時頗具影響的港市商業區域,這些港市商業區域成為泉州海外貿易在內陸的中轉站,海運的起點。在海商的帶動下,土坑村的經濟迅猛發展,以海商為主發展到開當鋪、藥鋪、布店、杉行等,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港市。從土坑海尾至商嶼,原有一條石板路,主要用於拉運貨物,現沒於灘涂。港市遺址內民居並排建造,便於內部交通聯繫。但民居又不完全並列排列,而是通過民居交叉錯落排列,形成了古村複雜的街巷交通體系。村中的街巷大致有四橫五縱,曲折有致。[5]
土坑村於2003年1月入選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2月入選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同年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2015年被福建省住建廳、福建省旅遊局評為第二批省級特色景觀旅遊名村。2016年5月22日,土坑港市遺址列入泉州市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列入第八批省級文保單位,2019年10月7日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5][6]
Remove ads
結構
土坑村坐西北向東南,核心區面積約1.6平方公里,其中劉氏大厝區占地面積26860平方米。現存宋元時期「八角井」「鎮水塔」「三孔井」等文物遺址,以及富有閩南建築特色的明清古大厝27座。古大厝共八排,由南到北依山而建,排排之間均有一條商住兩用街,具有村中街、街中村的特色,形成完整的海港集市。[1][2][4]
土坑港市的構成體系為「一港兩街一碼頭」:一港即嶼仔壁天然避風港;兩街即祠堂前古街坊、施布口古街坊,由長春堂藥鋪、洋貨商行、打金鋪、船舶鐵錠配件、絲綢布匹商行、郵政會所、維欣客棧、施布當鋪等組成;一碼頭即廈門口市碼頭。[8]碼頭原名「下門口」,後因廈門港逐漸繁榮,塗坑船隊與廈門港的貿易聯繫緊密,加之「下門」與「廈門」諧音,遂改稱為「廈門口市」。[7]
現存明、清、民國時期建築,主要建築有:白石宮、劉端弘厝(百萬大厝)、劉端耳厝、劉應騏厝、劉建珍厝I、劉建珍厝II、劉建龍厝I、劉建龍厝II、劉博鶴厝、劉九弟厝、劉萬捷厝、劉建珍厝III、劉建珍厝IV、劉開泰厝、施布當鋪、來鋪當鋪、肇元進士第、長春藥鋪(建連大厝)、萬捷十三行、繡花樓、劉氏家廟井及三孔井等。[5][9]
大厝建築牆體採用紅磚紅瓦和白色花崗岩石相結合,承重牆為版築夯土或疊瓦壘石(俗稱「出磚入石」),抬梁為穿斗式結構,屋頂為硬山式或卷棚式。門窗形狀多樣,大小不一。大厝正面多以花崗岩石材為牆裙,間以線條,上部以紅磚砌成,滴水瓦當等處亦飾以圖案。大門大多採取塌肚式,踏上台階先是大門兜,可避風雨。門邊常設有石鼓,以青石打造,正側面雕鏤圖案;門上門當為圓形或六角形,大門兩側壁肚以寬2米、長3米的大石板貼面,底部腳架多有石雕裝飾。進入大門,有的還有及檐的中門。天井一般都是石板砌成,用於通風採光泄水,另設條石搭座,供主人擺弄花草,兩旁有通道。從天井而上,往往設有台階,為會客廳。客廳前的砛石,往往是一座大厝最大的石材,長達數丈,以展現主人的財力。會客廳兩邊是廂房。從天井到廳堂包括兩邊廂房,稱為大厝的「一進」(俗稱「一落」),之後,沿中軸線,左右對稱,結構一般與前落相同,依次為「二進」「三進」等等。大厝前面若有磚埕,大多三面環以偉牆,或建成「回向」平屋。古厝建築注重局部雕鏤,諸多的磚雕、石雕、石灰雕、木雕,為研究明清雕刻藝術提供了樣本。[2]
除大厝外,村內還有劉氏家族修建的4處學館,其中「選青齋」已重建為後龍中心小學;「凌雲齋」樓閣至今猶存,占地400多平米,門前植有18株榕樹,現存5株,迄今有300多年的樹齡。[2][7]
Remove ads
歷史
明初靖難之變後,涵江劉韶裔孫劉宗孔於永樂二(1404)年經秀嶼帶領家族跨過湄洲灣,來到惠安九都塗山(土坑)定居,後形成土坑劉氏18個自然村。清初辛丑播遷,以劉端弘(人稱「劉百萬」)等「端」字輩為代表的土坑劉氏利用沿海地利,抱團開拓發展航運貿易,船隊北至遼東、朝鮮、日本,南達西屬東印度、荷屬東印度、英屬馬來亞、暹羅等南洋諸地,成為當地豪族。至清末,土坑劉氏家族在南頭、北頭建有四十餘座大厝,形成可觀的大厝群。[1][2][7][10]
再發現與申遺歷程
長期以來,土坑以古村落形象著稱。2015年8月,國家文物局對土坑村在內的閩南沿海古村落進行集中考察。專家注意到古大厝近道路的窗戶面積、縱深、數量明顯超過了其他朝向的窗戶,且窗沿上下方均鑿有數量不等的圓形凹槽,而明清時期商業街店鋪大門門沿上下方也鑿有凹槽。此外,專家在附近發現土坡上人工鑿出的清晰可見的台階以及橋頭直徑超過兩米的三孔井等遺蹟,斷定為古碼頭遺址。通過實地考察與史料考據,專家研判古大厝群落實質上是帶有港市功能的海商聚落:大船停靠在附近的嶼仔壁港,隨後換乘小船在土坑廈門口碼頭上岸,人們從三孔井裡補給淡水,在大石槽里洗滌,不少人還走進土坑村里休息、用餐、交易商品等。土坑港市遺址因「保存較好的歷史傳統風貌」、「內容翔實充足的文本資料」和「千年不間斷的海商家族傳統」等因素被認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史跡之一。[11]
2016年2月22日,土坑港市遺址作為「絲綢之路中國段」項目的一個遺產點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12]
2016年7月1日,泉港區召開海絲土坑港市遺址歷史價值討論會,8月泉州市海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小組完成申遺文本初稿,[8]9月泉港區召開海絲土坑港市遺址申遺工作推進會,[13]並且設立申遺整治修繕項目指揮部,全面推進申遺各項工作。[4]2017年,委託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制《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管理規劃》和《海絲申遺環境整治方案》。[1]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土坑港市遺址並未入選其中。[14]
保護
2014年,泉港區委託同濟大學國家歷史名城名鎮名村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教授團隊編制《土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發展規劃》。2015年,委託福建省藝術設計院編制《土坑村文化生態保護專項規劃》。2016年,委託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等單位編制《土坑村申遺環境整治方案》和《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管理規劃(土坑分冊)》以及《土坑村文物本體修繕方案》。2017年,泉港區全面啟動土坑古建築群整治修繕項目,以「白石宮-清蓮堂-百萬大厝-施布口街-祠堂口街-來鋪金融街-廈門口市」遊覽主線為施工重點,搶救性維修建築19棟,逐步對環境整治、文物本體修繕、學校、居民房屋拆遷、立面改造、配套設施及安消防項目等進行完善。[1]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