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泗水 (印尼)
印尼爪哇島的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泗水(印尼語:Surabaya;爪哇語:ꦯꦸꦫꦧꦪ)又音譯為蘇臘巴亞[3][4],舊譯為泗里木,是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省省會及最大城市,同時也是僅次於雅加達市的印尼第二大城市,位於爪哇島東北角,東臨馬都拉海峽,北隔馬都拉海峽與馬都拉島相望,西鄰錦石縣,南接詩都阿佐縣。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3月7日) |
Remove ads
名稱
泗水的爪哇語音譯「蘇臘巴亞」含有鯊魚和鱷魚的意思,因此地原為荒涼的沼澤而名。當地華人感其拗口,先諧音為「泗里木」,再進一步雅化,便成道地的漢名「泗水」。
關於泗水地名由來的另一個傳說則和澳門地名由來十分相似:明末清初「漳州兵災」(鄭成功、鄭經父子抗清:南明永曆元年即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到康熙帝十九年(1680年),導致閩南漳州年年戰爭百姓流離失所)大批中國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移民來到印尼,帶來中國福建閩南民間信仰「泗洲佛祖」即「男相觀音」來到「蘇臘巴亞」建廟供奉,保佑人們免受鯊魚和鱷魚的傷害,後來在華人語中供奉「男相觀音泗洲佛祖」的廟宇「泗水廟」就慢慢演變為「泗水」的地名。泗水廟就是現在的泗水觀音佛祖廟,在泗水海邊規模龐大已經成為休閒公園(廣東省惠州市泗洲塔也叫泗水塔)。清朝同治八年印尼泗水華僑鄭拱照回鄉捐錢重修「龍溪縣古縣城鸛林泗洲佛祖寺」,石柱上刻「佛稱文,黎庶共仰文明。洲號泗,淵源直通泗水。」
Remove ads
歷史
此地最早見於13世紀初宋代趙汝適《諸蕃志》,稱重迦廬,元代汪大淵《島夷志略》作重迦羅,都是此地古名 Jungala 的對音。
15世紀初馬歡《瀛涯勝覽》稱此地為蘇魯馬益。17世紀初,明代《東西洋考》中也稱此地作蘇魯馬益,當時蘇魯馬益「林木蔚茂,千餘家,過半華人。又有長臂猿猴數萬。」[6]
15、16世紀,伊斯蘭教傳到爪哇島後,此地伊斯蘭化,泗水成為了一個蘇丹國,並在東爪哇擁有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力量。泗水在1625年被馬打蘭蘇丹國的蘇丹阿貢所兼併,但這對馬塔蘭來說是場相當艱鉅的戰鬥,馬塔蘭軍隊先擊潰了其盟友蘇卡達納和馬都拉,並對泗水進行攻城戰,最後才征服這座城市。其後,除了萬丹王國及荷蘭人所佔領的巴達維亞以外,馬塔蘭王朝幾乎控制了整個爪哇島。
直至1743年,不斷擴張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才從日漸衰弱的馬塔蘭王朝手中將泗水奪走。在殖民政府時代,泗水成為主要的貿易中心之一,殖民地中最大的海軍基地也在此駐紮。1917年,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在泗水發動對抗殖民政府的起義,參與者包括了士兵和水手,但這場起義被荷軍擊敗,義軍也被處以重刑。
Remove ads
地理
Remove ads
泗水約有400萬人口,其中爪哇人佔多數,而來自鄰近的馬都拉島的馬都拉人與華人為該城市顯著的少數民族。該地華人約有100多萬人,六成為福建閩南人,三成為客家人,其他漢族民系的華人占一成。
經濟
印尼進口商品大多都由泗水進入國內,而出口的大宗──蔗糖、咖啡、煙草、柚木、木薯、橡膠、香料、植物油和石油產品也通過該港口輸出。
交通
位於泗水的朱安達國際機場是印尼第二大機場。
姊妹城市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