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德語:Reichsprotektorat Böhmen und Mähren,捷克語:Protektorát Čechy a Morava)是納粹德國在捷克斯洛伐克西部 (今捷克共和國,但不包括當時德裔人佔多數的蘇台德區,因為這部分區域已被劃歸給德國)建立的半吞併傀儡政權。1939年3月15日由希特勒親自宣佈成立,並隨著納粹德國投降而滅亡。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2年2月5日) |
![]() | 此條目不完整。 |
保護國人口主由捷克人組成,而蘇台德區的人口由德國人占主導地位。1939年3月14日斯洛伐克獨立,第二天德國占領了捷克的殘餘部分。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於1939年3月16日在布拉格城堡發布公告,建立了保護國,違反了《慕尼黑協定》。[3]當時捷克斯洛伐克在總統埃米爾·哈查的領導下不得不奉行親德外交政策;在1939年3月15日與希特勒會晤時,哈查服從了德國的要求,並發表聲明說,鑑於事態發展,他接受德國將決定捷克人民的命運;希特勒接受哈查的聲明,宣布德國將為捷克人民提供一個由捷克族人管理的自治保護國。[3]哈查在同一天被任命為該保護國的總統。
保護國是一個名義上的自治單位,而德國政府是視其為大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4]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豐富經驗的捷克勞動力和發達的工業被迫為德國的戰爭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由於保護國正好在盟軍轟炸的範圍之外,捷克的經濟幾乎可以不受干擾地運作,直到戰爭結束。
保護國行政當局深入參與了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對猶太人等大屠殺的各個階段。
保護國的存在隨着1945年德國向盟國的投降而結束。戰後,一些保護國官員被指控叛國,但根據當時捷克社會的普遍看法,保護國並沒有被完全認定為叛國政權而遭到反對。[5]
Remove ads
歷史
捷克斯洛伐克被迫接受1938年9月30日《慕尼黑協議》的條款後,納粹德國將德國邊境上德裔占多數的蘇台德地區吞併,五個月後,納粹德國違反了《慕尼黑協定》;在納粹德國的支持下,斯洛伐克議會宣布斯洛伐克獨立,阿道夫·希特勒將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埃米爾·哈查召到柏林,恐嚇他接受德國對捷克這殘餘的國家的占領並將其改組為德國保護國。[6]
1939年3月16日,希特勒簽署法令,宣布被德軍佔領的捷克斯洛伐克領土(包括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地區)併入德國,但成立了位於德國境內的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由於建立保護國的行動在德國歷史上無先例,因而納粹德國當局有意讓保護國「擁有表面上的獨立」,以鼓勵捷克人與他們合作。然而,儘管保護國擁有自己的郵票和總統衛隊,但真正的權力卻掌握在納粹當局手中。
哈查被暗示需從保護國的帝國專員康斯坦丁·馮·紐賴特那裡來自德國的得到「指導」來統治。
1945年5月11日,布拉格攻勢結束,捷克斯洛伐克臨時政府接管了二戰前(1937年)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解散。
Remove ads
抵抗運動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