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波斯人薩勒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斯人萨勒曼
Remove ads

波斯人薩勒曼(阿拉伯語:سَلْمَان ٱلْفَارِسِيّ),波斯宗教學者,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穆德的夥伴。他最初信仰瑣羅亞斯德教,早年大部分時間都致力於學習成為一名瑣羅亞斯德教法師,後來他專注於遊歷整個西亞,與其他宗教團體進行宗教間對話。他的探索最終促使他皈依基督教,他在雅特里布城遇見並結識穆罕默德後又皈依伊斯蘭教。穆罕默德曾對追隨者表示,他把薩勒曼視為家人[1]他參與了塹壕之戰

Thumb
薩勒曼因拒絕信奉瑣羅亞斯德教而被父親驅逐出境的畫像

早年生活

關於薩勒曼的出生日期和地點存在爭議。根據現有證據,他的出生年份應在公元531年至570年之間。[2] 薩勒曼是一位波斯人,原名魯茲貝·霍什努丹(Ruzbeh Khoshnudan)。據伊本·阿薩克爾(Ibn Asakir)引述的聖訓傳述,薩勒曼自稱「我來自伊斯法罕(Isfahan)的一個名叫吉(Jayy)的村莊」。[3]

此外,薩勒曼本人在另一則聖訓中也明確提到自己的祖籍是拉姆霍爾莫茲市(Ram-Hurmuz)。[4] 這一說法被多位歷史學家所記錄。[5][6]

他人生的前十六年致力於成為一名瑣羅亞斯德教祭司,之後擔任火廟守護者。 此後,他逐漸轉向基督教,並在敘利亞、摩蘇爾、尼西比斯及羅馬境內的阿穆里亞等地先後追隨多位隱修者學習。最終,他在阿穆里亞的一位基督教隱士臨終前得知一位將從麥加出世的先知的跡象,遂啟程前往阿拉伯半島,最終在麥地那皈依伊斯蘭教。 法國學者路易·馬西尼翁(Louis Massignon)指出,後世歸於薩勒曼名下的著作包括四部文獻,其中一部為《加提利格書信》(Kitāb al-Jāthiliq),並列舉了十份相關文獻證據。[7]

Remove ads

對祖先宗教的信仰

薩勒曼出身於祆教社會的精英階層,據部分史料記載,他曾傾向摩尼教(Manichaeism),並因其信仰與傳統宗教相悖而被迫逃離伊朗。[8][9][10][11]

祆教改宗基督教

薩勒曼青年時期,在公元587年,因接觸當地基督徒而對基督教產生興趣,此舉遭到其父強烈反對,遂被囚禁於家中,並被戴上腳鐐以防其外出。[12] [13] 據宰海比(al-Dhahabi)在《諸人品行之路》(Siyar A'lam al-Nubala)中的記載,其父曾因忙於建造工程,命薩勒曼前往巡視田產。途中,薩勒曼途經一座教堂,聽見基督徒禮拜之聲,深受感動,遂入內觀察其宗教儀式。他被其虔誠的禮拜所吸引,認為基督教優於自身所信之教,因而未前往田地。歸家後,他向父親陳述經歷,其父斷言其祖先宗教更為優越,薩勒曼則堅持己見。其父恐其徹底皈依,遂將其囚禁並加鎖於足。

薩勒曼通過基督徒得知有來自沙姆(Sham,即大敘利亞地區)的商隊抵達。待商隊完成交易準備返程時,他掙脫鐐銬,隨隊前往沙姆。在當地,他拜會主教,進入教堂侍奉並學習其教義。主教死後,基督徒因其揭露主教聚斂財富而拒絕為其安葬,薩勒曼遂轉投摩蘇爾的一位隱士。此後,他依前人遺訓,先後前往尼西比斯與阿穆里亞(位於羅馬境內),在每一處皆追隨一位虔誠、淡泊塵世、晝夜修持的隱士學習。

據伊本·伊斯哈格(Ibn Ishaq)傳述,阿穆里亞的隱士在臨終前告知薩勒曼:「一位先知即將從麥加的天房附近出世,他將帶來你所尋求的正道。你當尋訪他。」並描述其特徵:「他居於兩山之間,每年一次在兩谷之間行走,為人治病,人們向他祈求即得痊癒。」[14] 另一版本記載,隱士預言:「一位先知將從禁寺(麥加)出世,肩負傳播真理之使命。」[15]

基督教改宗伊斯蘭教

Thumb
薩勒曼在以色列Aloney Yitzhar旁的傳統墓地

薩勒曼在中東各地遊歷,與祭司、神學家和學者交流,尋求真理,最初定居於摩蘇爾(古尼尼微)。[12] 他在敘利亞期間,聽說了穆罕默德,這是薩勒曼最後一位基督教老師臨終時預言的。[5] 之後,在前往阿拉伯半島旅途中,他遭到背叛,被賣給了麥地那的一位猶太人。在與穆罕默德見面後,他認出了那位僧侶向他描述的跡象。他於是皈依伊斯蘭教,並在穆罕默德的幫助下獲得了自由。[1][5] 薩勒曼是第一個皈依伊斯蘭教伊朗人。據記載,薩勒曼於巴德爾之戰前皈依伊斯蘭教,但由於在壕溝之戰前還是奴隸,沒有參加巴德爾烏侯德之戰。[2] 據說阿布·赫賴拉稱薩勒曼為「Abu al-Kitabayn」(「雙經之父」,即聖經古蘭經),而阿里則稱他為「Luqman al-Hakeem」(「魯格曼智者」,這是古蘭經中一位智者的典故)。每當有人詢問他的祖籍時,薩勒曼據稱答道:「我是薩勒曼,伊斯蘭之子,亞當之裔。」[16]

Remove ads

壕溝之戰

壕溝之戰發生於伊斯蘭曆5年(公元627年),是穆斯林社群在麥地那抵禦麥加古萊什部落及其同盟部落大規模進攻的關鍵戰役。據傳,該戰術由薩勒曼·法爾西(Salman al-Farisi)提出。為抵禦敵軍騎兵與步兵的直接衝擊,穆斯林在麥地那城北面挖掘了一條長約5.5公里的防禦壕溝,此舉在阿拉伯半島的戰爭史上屬首次。

「壕溝」一詞源自中古波斯語(kandag),意為「挖掘」或「溝渠」。該詞根(kan)在古伊朗語(如阿維斯陀語和古波斯語)中表示「挖掘」或「開鑿」,例如阿維斯陀語中的(frakant)意為「開始建造」或「奠基」。此詞經阿拉米語中介進入阿拉伯語後,演變為,專指人工挖掘的防禦性溝渠,標誌着波斯軍事工程技術對早期伊斯蘭戰爭策略的影響。

在壕溝的修築過程中,各部落均希望薩勒曼加入己方以鼓舞士氣。遷士稱:「薩勒曼屬於我們。」輔士則稱:「薩勒曼屬於我們。」先知穆罕默德最終裁決:「薩勒曼屬於我們阿赫勒·拜特]](聖裔家族)。」[17] 這一言論被什葉派和部分遜尼派學者視為對薩勒曼高度宗教地位的認可。

Remove ads

地位與尊榮

总结
视角

據什葉派學者穆罕默德·穆罕默迪·雷亞沙赫里(Mohammad-Mahdi al-Razi)所述,薩勒曼·法爾西(Salman al-Farisi)被認為是爾撒(耶穌)的遺囑執行者之一。正因如此,伊本·阿比·塔利卜·阿里(Ali ibn Abi Talib)在薩勒曼去世後為其洗浴,因為在伊斯蘭傳統觀念中,只有先知或另一位遺囑執行者才有資格為遺囑執行者進行洗浴儀式。[18] 穆罕默德·巴格爾(Muhammad al-Baqir)曾要求其追隨者稱薩勒曼為「薩勒曼·穆罕默迪」(Salman al-Muhammadi),並明確將其視為「**阿赫勒·拜特**」,即先知家族)的一員。此外,亦有記載稱薩勒曼是「穆圖西曼」,意指能通過面相或徵兆識別真理之人。伊瑪目賈法爾·薩迪格(Ja'far al-Sadiq)亦曾指出,薩勒曼知曉「伊斯姆·阿阿扎姆」,即「至尊之名」)。[18]

薩勒曼從先知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Muhammad ibn Abdullah)及阿里·本·阿比·塔利卜處傳述了大量聖訓。其聖訓的傳述者包括歐外斯·本·薩米特(Uways ibn Samit)、艾布·瓦戛斯(Abu Waqas)以及什葉派早期重要人物賽利姆·本·基斯·希拉里(Salim ibn Qays al-Hilali)。在歐麥爾(Umar)或奧斯曼(Uthman)的哈里發時期,薩勒曼被任命為麥達因(al-Mada'in)的總督,該職務一直持續至其去世。[18]

薩勒曼與艾布·宰爾·加法里(Abu Dharr al-Ghifari)、米格達德·本·阿斯瓦德(Miqdad ibn al-Aswad)及阿瑪爾·本·亞西爾(Ammar ibn Yasir)並稱為什葉派四大支柱。20世紀十二伊瑪目派學者阿里的·阿薩格爾·拉扎維(Ali al-Asghar Razavi)曾評價道:[19]

若有人慾見伊斯蘭真正的精神,則不應在麥地那權謀之士的行為中尋找,而應在其同伴如阿里·本·阿比·塔利卜、薩勒曼·法爾西、艾布·宰爾·加法里、阿瑪爾·本·亞西爾、歐外斯·蓋爾尼及比拉勒的生平、品行與作為中尋求。若東方學者能深入思考這些後期同伴簡樸、純潔而神聖的生活,他們對伊斯蘭精神的理解必將改變。

薩勒曼亦被廣泛視為伊斯蘭神秘主義(蘇非主義)的重要人物。[1] 多個蘇非教團,如卡迪里教團(Qadiriyya)、貝克塔什教團(Bektashi)和納格什班迪教團(Naqshbandiyya),均將薩勒曼列入其傳承譜系之中。[6] 在蘇非主義的庫布拉維耶(Kubrawiyya)分支——歐維西-沙阿穆斯迪(Uwaisi-Shah-Musadi)派中,以及在納格什班迪耶(Naqshbandiyya)的傳承鏈中,薩勒曼被視為連接穆斯林修行者與先知穆罕默德的譜系中的第三位關鍵人物。此外,伊斯蘭傳統中的「富圖瓦」,意為「青年美德兄弟會」)團體亦尊奉薩勒曼與阿里為其奠基者之一。[6]


Remove ads

作為聖門弟子的生涯

Thumb
位於麥地那 壕溝之戰戰場的薩勒曼·法爾西清真寺

薩勒曼提出了在麥地那周圍挖掘一條巨大壕溝的想法,以抵禦一萬名非穆斯林阿拉伯大軍的進攻。穆罕默德和他的同伴們接受了薩勒曼的計劃,因為這樣更安全,並且非穆斯林軍隊遭受更大傷亡的可能性更高。[1][5][6][12] 雖然一些資料將薩勒曼歸入 *遷士* (Muhajirun),[20] 但其他資料敘述說,在壕溝之戰期間,一位遷士聲稱「薩勒曼是我們遷士中的一員」,但這遭到了麥地那穆斯林(也稱為 *輔士* (Ansar))的質疑。雙方之間開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每一方都聲稱薩勒曼屬於他們的團體,而不屬於另一方。穆罕默德來到現場,聽到了爭論。他對這些說法感到好笑,但很快就結束了爭論,說道:「薩勒曼既不是遷士,也不是輔士。他是我們的一員。他是 *聖裔* (Ahl al-Bayt) 的一員。」[21]

薩勒曼參與了征服 薩珊王朝的戰爭,並在第二任正統哈里發 歐麥爾·本·哈塔卜時期,在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陷落後,成為其首任總督。[6] 然而,根據其他一些資料,[12] 穆罕默德去世後,他便從公共生活中消失,直到656年阿里成為哈里發,並任命時年88歲的薩勒曼為阿爾-馬達因(泰西封)的總督。[12]

Remove ads

著名事跡

Thumb
翻譯成波斯語的阿拉伯語古蘭經

翻譯古蘭經

他將古蘭經翻譯成了波斯文,因此成為第一個將古蘭經解釋並翻譯成外語的人。[22]

薩勒曼曾為穆罕默德理髮。[23]

手稿

薩勒曼被認為是什葉派書面作品的先驅之一。此外,也有一些書面作品被歸於他名下。包括一部名為《Khabar Jathliq al-Roumi》(羅馬皇帝的消息)的作品。當然,這部作品是薩勒曼僅作敘述而非創作的文本。《Khabar Jathliq Rumi》包含了羅馬皇帝在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後向穆斯林哈里發提出的神學問題,以及阿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伊本·巴博亞(Ibn Babawiyah)引用了其中的三個部分,並在第二和第三部分引文的末尾指出,薩勒曼書的全文已在《先知使命》一書末尾給出。[2]

逝世

Thumb
這張圖片被認為是薩勒曼位於伊拉克Salman Pak或Al-Mada'in的陵墓,拍攝於1917年

他的陵墓位於薩勒曼清真寺[24]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