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泰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泰化(英語:Thaification)是指泰國嘗試同化不同民族與文化入中央泰人文化中。這個政策是20世紀泰國成為一個民族國家後出現。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5月25日) |
泰化是20世紀泰國民族國家建立過程中邁出的一步,在這個國家中,泰國中部民族占據主導地位,與歷史上多元文化的暹羅王國形成鮮明對比。一個相關術語「泰性」描述了泰國人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特徵。
行動
泰化是1930年代,鑾披汶·頌堪政變掌權後的泰民族主義政策,他們推行同化政策想將泰國華人等少數民族同化成泰人,泰語成為官方語言,泰族文化成為官方文化。每天播兩次國歌,一次在早上8:00,另一次在傍晚18:00。少數族裔擁有的企業,例如傳統的華人企業,被政府積極收購,並將優先合同授予了泰族中部族人和願意合作的華人。[1]
泰國身份認同通過12項泰國文化授權得以確立,並在腹地和農村地區得到強化。泰國中部在經濟和政治上占據主導地位,與多語種的暹羅語不同,中部泰語成為媒體、商業、教育和所有國家機構的官方語言。中部泰語價值觀被成功灌輸,被視為理想的國家價值觀,越來越多的人口認同自己是泰國人。中部泰語文化是一種財富和地位的文化,對曾經多元化、尋求認同民族主義統一的人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目標
泰化最主要目標是欲同化泰王國周邊的民族:東北的老族、泰北山區部落、南部馬來人、孟族與泰國華人[2][3][4]。泰化方法是要他們說中央泰語與禁止泰國華人進入華人學校[5]。
政策
政府的稅收化可以分為三套政策:
在第一套政策中,政府針對邊緣群體制定了具體的政策和行動。例如,1964年的「加速農村發展計劃」,其伊桑部分將加強對曼谷及全國其他地區的忠誠作為其目標之一。
第二套政策是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的,但對邊緣群體的影響尤為嚴重。例如,規定在學校使用中部泰語。這對中部泰人或暹羅人幾乎沒有影響,他們本來就以該語言為母語,但卻使東北部的依善語使用者、北部泰語(คำเมือง)使用者和南部的亞維語(ยาวี)使用者都成為了雙語使用者。
泰國華人遭受了更為嚴厲的手段。[5]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右翼獨裁者巴披汶·頌堪為首的一系列反共泰國軍政府大幅減少中國移民,並禁止在泰國設立華校。[5] 20世紀50年代後出生的泰國華人「進入華校的機會非常有限」。[5]那些有能力出國留學的泰國華人由於經濟原因選擇學習英語,而不是普通話。[5]其結果是,泰國華人「幾乎完全喪失了祖先的語言」,並逐漸喪失了華人身份。[5]
第三套政策旨在鼓勵國民的泰國民族主義,例如推崇國王為國家象徵,在學校向國旗致敬,以及每天兩次在廣播和電視上播放國歌(泰語:เพลงชาติ),時間分別是早上8點和下午6點,以及在公共場所。鼓勵泰國民族主義的預期副作用是抑制其他民族的忠誠,例如對老撾的忠誠,這種忠誠源於泰國中部地區民眾對老撾在伊善地區文化和政治主導地位的恐懼。[6]以及南部的馬來語 (泰語:มลายู)。
參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