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泰德·希爾 (澳大利亞共產主義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愛德華·弗勒·希爾(英語:Edward Fowler Hill;1915年4月23日—1988年2月1日)是一位澳大利亞律師共產主義活動家,澳大利亞共產黨(馬列)創始人。他在1964年—1986年擔任澳大利亞共產黨(馬列)主席。[1]

事实速览 愛德華·弗勒·希爾, 澳大利亞共產黨(馬列)主席 ...

個人歷史

愛德華·弗勒·希爾於1915年4月23日出生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米爾迪拉鎮,他的父親是詹姆斯·希爾(James Hill),漢密爾頓高中的校長,母親是愛麗絲·希爾(Alice Hill)。希爾也就讀於漢密爾頓高中。中學畢業後,他在當地律師,同時也是當地的工黨議員比爾·斯萊特(Bill Slater)的公司擔任職員。1933年,他移居墨爾本,考入墨爾本大學學習法律。儘管他曾因學術而獲獎,但他直到1981年才取得法律學位。在墨爾本大學學習期間,他成為了一名共產主義者並加入了澳大利亞共產黨[2]

1938年,他獲得澳大利亞出庭律師和事務律師的執業資格,並很快成為澳大利亞共產黨的主要法律人物,曾在幾起著名的審判中為該黨及黨員辯護。 1951年,他為小說家弗蘭克·哈迪(Frank Hardy)就其小說《沒有榮耀的權力》(Power Without Glory)提起的刑事誹謗訴訟提供法律諮詢。希爾還在1954年調查蘇聯在澳間諜活動皇家委員會中代表澳大利亞共產黨(彼得羅夫事件)。[2]

Remove ads

分裂

20世紀50年代,希爾擔任澳大利亞共產黨維多利亞州書記。20世紀60年代初中蘇交惡時,希爾支持中國共產黨的立場,而以澳共總書記蘭斯·夏基為首的澳大利亞共產黨多數派則支持蘇聯。希爾於1963年被開除出澳大利亞共產黨,並於1964年3月成立了澳大利亞共產黨(馬列),帶走了澳大利亞共產黨在維多利亞州的許多激進成員。[3]在澳大利亞普通選民中,澳大利亞共產黨(馬列)的吸引力可以忽略不計。[4]

希爾完全支持中國共產黨的路線,直到1976年毛澤東去世。但在1972年中國對外政策世界革命轉向與美國結盟之後,共產黨(馬列)失去了許多支持者和追隨者,尤其是激進的學生。希爾曾前往民主柬埔寨並會見了波爾布特[5]。1976年12月,他還會見了剛剛成為中國共產黨主席華國鋒[6]鄧小平集團在中國掌權後,澳大利亞共產黨(馬列)不再支持中國的政策,而成為「澳大利亞的獨立」的支持者,這導致1978年澳大利亞共產黨(馬列)的分裂。[7]

希爾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享有盛譽,同時也因他長期而傑出的法律生涯成為澳大利亞最著名的工人賠償律師之一併備受推崇。1988年2月1日希爾在墨爾本去世後[8],他受到了工會、法官和其他律師的廣泛讚揚,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不認同他的政治觀點。

澳共(馬列)主席希爾曾多次訪華,曾與毛澤東鄧小平華國鋒等人會面。

Remove ads

著作

希爾著有一些關於澳大利亞和馬克思主義的書:

Thumb
《在澳大利亞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的歷史性會議上的報告》

《革命與澳大利亞國家》

《澳大利亞的經濟危機——出路》等,

他的著作可以在馬克思主義文庫和澳大利亞共產黨(馬列)的官網上找到。[9]同時,世界知識出版社以中文出版了《在澳大利亞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的歷史性會議上的報告》《阿隆斯的修正主義》等小冊子[10]

影響

他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一同被澳大利亞共產黨(馬列)尊為黨的理論導師。[11]

參考資料和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