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泰興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泰興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北岸,是江蘇省直管的一個縣級市[2],行政上由泰州市代管。泰興置縣於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寓意「國泰民安、興旺發達」。市人民政府駐國慶東路218號。區域總面積為1,169.65平方公里。

事实速览 泰興市, 國家 ...
Remove ads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泰興市位於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北岸。北緯31°59′~32°24′,東經119°48′~120°22′;東接如皋市,南接靖江市,西瀕長江,與揚中市和常州市新北區隔江相望。北鄰泰州市姜堰區,東北與海安縣接壤,西北與泰州市高港區毗連。東西最大直線距離為47.0千米,南北最大直線距離為43.5千米。

地形特徵

泰興市位於長江下游,江蘇省蘇中平原南部,全市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略呈傾斜,地面真高最高7.2米,最低1.8米,平均5米左右,總面積1252.6平方千米,水域230.3平方千米(含江域面積42.88平方千米),占18.4%,地勢東北高、西南低,由東北向西南漸次傾斜。按地貌特徵,全市可分為高沙土地區,沿靖圩田地區,沿江水田地區。

自然氣候

泰興市屬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兼受西風帶和副熱帶以及熱帶天氣系統的共同影響,氣候具有過渡性、海洋性、季風性的特點,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光、熱、水高峰基本同季,有利於農業生產。年平均氣溫14.90℃,一月最冷,平均氣溫1.9℃,最低氣溫-12.5℃。七月最熱,平均溫度27.6℃,最高氣溫40℃。年平均日照2125.8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27.2mm,年平均雨日119.1天,太陽輻射總量為151.21千卡/cm2,積雪日7天,無霜期220天。

礦產資源

泰興主要礦種有:

  • 二氧化碳,分布於黃橋、溪橋一帶,氣田已控制含氣面積52.2平方公里,氣田埋深1800—2650米,可采儲量54.86億立方米,地質儲量261.48億立方米以上,控制儲量430億立方米,儲量為亞洲之最。
  • 天然飲用礦泉水,分布於馬甸熱電開發區周圍。 
  • 氦氣,分布於溪橋一帶,氣層厚度5.4米。與二氧化碳伴生,為黃金型氣體,初步了解為深、淺層,地質儲量約1200萬立方米。
  • 地熱,分布新街一帶。 
  • 淺層天然氣,成份以甲烷為主。
  • 優質石英砂,制磚瓦粘土。礦產資源品種雖少,但儲量豐富,品位高。

水系河流

泰興市西瀕長江,地處通揚運河以南高沙土平原腹地,境內水網密布,河流眾多,屬長江水系。全市現有水域面積229.88km2(含長江水域面積42.88km2)。其中,長江泰興段長37.74km。現有定名常流河道三百多條,無名小溪不可枚數。橫貫市境的區域性重點骨幹河流共有14條,這些河流多系人工開挖而成,其水位受人工節制閥控制,也受降水量大小的影響,屬感潮河流。長期為全市工農業生產和廣大城鄉居民生活發揮着水資源供給、防洪排澇、水上運輸、水生態和水環境等水利基礎保障作用。

歷史沿革

建縣前

泰興故地為《禹貢》所載揚州之域。

  • 周時為海陽屬地
  • 春秋時屬吳。
  •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滅吳,遂為越地。
  • 戰國中期,楚威王滅越後,歸於楚。
  • 秦時,為廣陵地,屬九江郡。
  • 楚漢之際屬東楚,為東陽郡地。
  •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復為廣陵地,屬荊州。十一年改屬吳。十二年,為吳王劉濞封地,名海陵倉。
  • 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縣,時泰興故地為海陵縣之濟川鎮。

建縣

泰興置縣於五代十國 南唐烈祖昇元元年(937年)分海陵南境濟川鎮建縣,縣治設濟川鎮。縣名來源於國泰民安、百業興旺之意。

  • 太祖乾德二年 (964年),因塌江,縣治由濟川鎮移至口岸以西的柴墟,並於四周累土為城。
  • 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改屬揚州
  • 建炎四年(1130年)通泰鎮撫使領管泰興縣。十一月,岳飛任通泰鎮撫使,率兵抗金,因泰州無險可守,退保柴墟,大敗金兵於南壩橋(今口岸南,已坍於江),殲敵數千。
  • 紹興初年(1131年)縣治南遷延令村(今濟川街道),並圍築土城。
  • 紹興初,再屬泰州;五年,仍改屬揚州;十年又屬泰州;十二年又改屬揚州
  • 升泰興為上等縣,屬揚州路總管府。
  • 揚州府
  • 洪武初年泰興所轄馬馱沙劃屬江陰縣。
  • 成化七年(1471年)應天巡撫滕昭奏分江陰之馬馱沙置靖江縣,泰興所轄孤山一帶,劃入靖江。
  • 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為直隸州,泰興縣改屬通州(今南通市)。
  •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全縣廢鄉都,裁革里甲,全縣分為四轄:口轄、捕轄、黃轄、印轄。以典吏所治之地域為捕轄,駐縣城;下有黃橋、口岸、印莊設巡檢司為黃轄、口轄、印轄、印轄不久移駐季家市。
  •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泰興西部轄地江心太平洲劃入太平廳(今揚中市)。
  • 民國三年(1914年)屬蘇常道,1927年直屬江蘇省,1933年屬泰州行政督察區,1934年改屬揚州行政督察區。
  •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季家市劃入如西縣,是年9月劃歸靖江。
  •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泰興縣將所屬東南的季家市及其附近的短夼、前小莊、李家圩、王錫匡等村莊劃屬靖江縣管轄建立季市鎮。

建國後

  • 1949年全縣解放,屬泰州行政區
  • 1953年屬揚州行政公署,1983年屬揚州市。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泰興市(縣級),由江蘇省直轄、揚州市代管。
  • 1996年8月由新設的地級泰州市代管。
  • 1997年4月,經省政府批准,將泰興西北沿江的口岸、刁鋪、田河、許莊、永安洲5個鄉鎮劃歸 泰州市高港區
  • 2008年8月,胡莊鎮,泰興市第二捕撈分司,宣堡鎮趙王、喬楊、明河、錢趙、管營、孔橋、蔡莊等7個村劃歸 泰州市高港區
  • 2012年10月1日,泰興被列為江蘇省「省直管試點「城市之一。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領導

市委

  • 市委書記:劉文榮
  • 市委副書記:牛世傑 劉輝
  • 常委:王 蕾 毛戴軍 王建武 范存力 趙 俊 蔣益公 石 磊 孫紅東

市人大

  • 主任:張紅霞
  • 副主任:劉 健 王曉雲 王常健

市政府

  • 市長:牛世傑
  • 常務副市長:毛戴軍
  • 副市長:范存力 惠 星 朱為祥 馮 宇 蘆志偉

市政協

  • 主席:徐聞仲
  • 副主席:周桂香 周國慶 陸 軍 馮 祥 王新宇[3]

交通建設

公路

  • G1515S29 鹽靖高速公路 南北向貫穿泰興東部,有泰興互通(黃橋)K11+228,新街互通K25+480兩齣口.北上可達鹽城,南下可過江陰大橋通往江南.

國道

  •  345國道泰興境內位於原江平公路位置,南北向貫穿泰興市域,是泰興北上揚州,泰州,南下靖江,東聯如皋,南通等地的重要通道.
  •  334省道又名如泰公路橫貫泰興東西,東至大海洋口港,西至泰興長江邊.是泰興前往如皋,如東等地,通江達海的重要通道
  •  355省道是新一輪江蘇省道路網規劃中連接南通洋口港與泰州核心港區的一條重要的東西向幹線公路,也是泰興市域北部地區的交通主動脈.目前泰興段已經建成通車.
  •  356省道又名北沿江高等級公路南北向貫穿泰興市域西部 黃橋,濱江等鄉鎮,南下可接靖江,江陰,無錫,北上前往高港,揚州等地.
  •  229省道又名鹽靖公路南北向貫穿泰興市域東部 珊瑚,黃橋,元竹等鄉鎮,南下可接靖江,江陰,無錫,北上前往姜堰,鹽城等地.
  •  504省道又名泰常公路是連接G2 京滬高速公路泰興北互通七圩汽渡常州的連接線.
  •  232省道是新一輪江蘇省道路網規劃中連接蘇北、蘇中、蘇南的縱向幹線公路,南北向貫穿泰興市域中部新街,河失,曲霞等鄉鎮,南下可接靖江,江陰,北上前往姜堰,鹽城等地,目前尚在建設中.
  •  436省道是一條連接G40 滬陝高速公路廣陵高速出口和 345國道的聯絡線,目前尚在建設中.

鐵路

公交

泰興城區公交

  • 城區公交1路 客運站-技工學校
  • 城區公交2路 城東樞紐站-老西站 (環線)
  • 城區公交3路 新客站-十里甸
  • 城區公交5路 新客站-陽光一品
  • 城區公交6路 城東樞紐站-紅星美凱龍
  • 城區公交9路 新客站-南門口 (環線)
  • 城區公交11路 新客站-華欣商貿城
  • 城區公交16路 城東樞紐站-揚子江中學
  • 城區公交18路 城東樞紐站-濱江鎮政府
  • 城區公交Y2路 (新客站-老西站)(環線,夜班)

泰興城鄉公交

  • 200路 城黃線 白天與201—205合線經營,下午6:00以後東站-濟川路-中興大道-黃橋 
  • 201路 古溪線 泰興-東站-河失-溪橋-黃橋-分界-古溪(早、中、晚延伸至周莊) 
  • 202路 橫垛線 泰興-東站-河失-溪橋-黃橋-橫垛-錢蕩-尹垛-古溪 
  • 203路 元竹線 泰興-東站-河失-溪橋-黃橋-三里-元竹-太平橋(早、中、晚延伸至錢蕩) 
  • 204路 長生線 泰興-東站-河失-溪橋-黃橋-長生-趙莊(早、中、晚延伸至分界) 
  • 205路 珊瑚線 泰興-東站-河失-溪橋-黃橋-橫巷-八戶-珊瑚 
  • 206路 寧界線 泰興-河失-常周-王橋-南沙-寧界-八戶(早、晚延伸至珊瑚) 
  • 207路 廣陵線 泰興-河失-常周-王橋-港灣-廣陵 
  • 208路 新街線 泰興-河失-印院-南新-新街(早、晚延伸至老北新) 
  • 209路 霍莊線 泰興-根思-宣堡-梅堰-丁莊-新街-霍莊 
  • 210路 南新線 泰興-橫過線-姚王-老葉-南新-金干 
  • 211路 高港線 泰興-大慶路-西站-馬甸-高港-高港北站 
  • 212路 永安線 泰興-大慶路-西站-大馬莊-小馬莊-馬甸-永安 
  • 213路 劉陳線 泰興-姚王-印院-劉陳-果園場(早、中、晚延伸至黃橋) 
  • 214路 孔橋線 泰興-根思-宣堡-孔橋 
  • 215路 胡莊線 泰興-根思-新羌-汪群-丁莊-胡莊 
  • 216路 曲霞線 泰興-張橋-毗蘆寺-曲霞-廣陵 
  • 217路 焦蕩線 泰興-張橋-焦蕩—曲霞 
  • 218路 南沙線 泰興-十里甸-焦蕩-常周-南沙 
  • 219路 汽渡線 泰興-濱江-蔣華-虹橋-汽渡 
  • 220路 虹橋線 泰興-張橋-毗蘆寺-新市-通石橋-七圩-收費站 
  • 221路 濱江線 泰興-老西站-過船-通江路-開發區-天星(早、晚延伸至新星村)

泰興城際公交

  • 泰興-靖江 (靖江公交編號26路)

泰興鎮村公交

機場

泰興境內尚無機場,但有南京祿口國際機場揚州泰州機場的城市候機樓位於泰興客運中心.

距離泰興較近的機場有如下所示:

港口

泰興市區位優勢明顯,水上交通十分便捷。是上海都市圈的組成部分。25.2公里長江岸線擁有國家一類對外開放通用碼頭和化工、建材、液化氣、煤炭等專用碼頭。

港口建設方面,沿江建成投運生產性泊位13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9個;泰興港區貨物吞吐量2013年完成2060萬噸。外貿貨物吞吐量426萬噸,完成進出口總值26.3億美元、關稅23.63億元。

地方特產

自然特產

美食小吃

手工藝品

行政區劃

2010年3月25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同意調整泰興市部分鎮行政區劃,具體為:將泰興市 橫垛鎮與古溪鎮合併設立新的 古溪鎮 ;將泰興市 溪橋鎮、劉陳鎮與黃橋鎮合併設立新的 黃橋鎮 ;將泰興市馬甸鎮與濱江鎮合併設立新的 濱江鎮,將 泰興鎮向陽、張莊、郭莊、三聯4個村劃歸濱江鎮管轄;將泰興市蔣華鎮與七圩鎮合併設立 虹橋鎮 。2011年3月22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泰興鎮,設立濟川街道。

截止2025年,泰興市轄濟川、延令、姚王3個街道,黃橋、虹橋、廣陵、濱江、宣堡、古溪、曲霞、河失、新街、珊瑚、張橋、分界、元竹13個鎮和根思1個鄉,共有68個居委會、294個村委會。[4]

人口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泰興常住人口為994445人。

方言

60年代初出版的《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把泰興方言劃歸「第三區」通泰方言區。[5]泰興話現劃屬於江淮官話通泰片。通行於今泰興市和泰州市高港區的永安田河口岸刁鋪許莊胡莊以及靖江季市。人稱代詞複數詞尾「交cio」是這一片區別於其他地區的特徵。內部分區大致可分為三片:城區片,東鄉片,西鄉片。

泰興話有四聲六調。六調是陰平陽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入。這六個調對應的字分別是

  • 陰平:高低開花
  • 陽平:爬麻抗拿
  • 陰上:馬假卡老
  • 陰去:去四對泰
  • 陰入:拍國瞎掐
  • 陽入:白學綠摸

這裡的入聲是一種短促而爆破的聲調,大家可以試着用泰興話說【欲速則不達】體驗一下。與泰興同屬如泰小片的如東東路話和興化城區則保留有陽去調。其實根據泰興話和普通話也能推出哪些字是陽去字。泰興的陽去調併入陰平,普通話的併入去聲,所以普通話讀陰去泰興話讀陰平的大致就是陽去字,比如【淡】【病】【櫃】【夢】。

更多參見泰興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名人

友好城市

名勝古蹟

古遺址

濟川鎮遺址

濟川鎮​​始建於漢朝元封年間。南唐設置泰興縣時,曾為縣治所在地。明萬曆《泰州志》載有「濟川河(今南官河)在州治南,自運河壩至濟川鎮通揚子江」之句。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則載濟川鎮的位置,「在縣(指泰興縣城)西北四十里」。據此,濟川鎮位於濟川河入江處,遺址當在今龍窩口至楊港灣之間。歷史上,這裡坍江嚴重,舊志曾有「比年河伯為祟,江徙而內,殆十五里許」的記載。宋乾德二年(964年)縣治移至柴墟(今口岸鎮),蓋緣於舊治坍於江。至於以後泰州南門出現的濟川橋、濟川巷、濟川里、濟川鎮(民國初年設),似因近濟川河而得名;泰興城內出現的濟川街、濟川橋,皆因紀念濟川鎮而得名。

洗缽池遺址

遺址在縣城原廣福寺後,即今縣廣播電台東側。相傳唐朝年間,這裡有一個水池,占地約60平方米。池南廣福寺有個法響和尚,曾降伏虎患,舊志《續高僧傳》稱其為「伏虎禪師」。他常在池邊洗缽,並能將陶缽里外翻轉洗滌,因稱洗缽池。現今池已填塞,建屋其上,用作居民地名。

明代駐軍遺址

今縣境內有12個以營為通名的自然村。清光緒《泰興縣誌》載,明朝初年,泰興營武屬鎮江衛(明代駐兵的地點)領管。其時,鎮江衛在泰興境內設前所、中所各一;前所設李家營、楊家營、朱家營(後改張家營)、王家營(均在今十里甸鄉);中所設曹家營(在今許莊鄉)、王官營(後改戚官營,在今口岸鎮東北)、吳官營(後改汪官營)、朱官營(二營在今田河鄉)、李官營、管官營(均在今孔橋鄉)、楊官營(在今胡莊鄉)、翟官營(在今刁鋪鎮南部),凡12個營,營各統軍百人,其中十分之二守衛城池,十分之八墾種土地。嗣後各營以人口遞增,聚居成村,遂以為村名。

烽墩遺址

明萬曆《泰興縣誌》記載,明弘治年間,全縣建有烽墩17處,每墩置屋一間,居巡邏之卒,以為報警的土堡哨所。當時共分三路設置:一路自城西南至長江邊;一路自城西北過刁家鋪至泰州界;一路自城東北過黃橋至如皋縣界。今泰興鎮東部、口岸鎮東南部、刁鋪鎮南部的「五里墩」都是明代的烽墩所在地,後為民眾聚居而成自然村。

城磚窯遺址

遺址在今曲霞鎮北部,相傳明代有戴姓在此建窯18座,專燒城磚,供修建泰興縣城垣之用,俗稱戴家窯。後以民眾聚居於此,遂用作自然村名。

古墓葬

宋 三妃墓

三妃墓在泰興鎮國慶路南。相傳宋高宗南渡時,有三個妃嬪從遷,卒於泰興,葬於城內香花橋(已廢)南。原有三個墳墩,面北而立,四面環水。解放初猶在,現已填平,為國慶路商場所在地。

宋 朱寶明墓

朱寶明,官至御史中丞,南渡時,曾奉命參江左諸軍。墓在縣西南朱家巷(又稱沙埠)。宋寶佑四年(1256年),墓上曾產生紫芝,一本三莖,高一尺五寸,色紫赤。故「沙埠芝香」列為泰興八景之一。

宋 顧孝子墓

顧孝子墓在黃橋鎮西寺橋外。孝子名昕,永豐里(今黃橋)人。事母至孝,母起必問母所欲,歷50年來嘗稍懈。母病,他日夜侍奉,衣不解帶。母目失明,他日夜號泣,直到醫好方休。明成祖聞其孝行,作詩兩首,並附以序,以示表彰。後人為紀念其孝行,就其葬地建造「顧孝子亭」。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泰興知縣段尚繡又在亭中樹立石碑,上刻「宋顧孝子墓」5字,兩側石柱上刻着一副對聯,「孝列史書,五十載晨昏不改;墓憑碑石,二百年風雨無傷。」解放初期孝亭尚在,現已圮廢。

明 茅𰵩墓

茅𰵩,字大方,卒後封贈左都御史(詳見本志人物篇)。墓在泰興城內蓮花莊。墓前原有石碑,後圮廢。民國20年前後,茅氏子孫在墓前重樹石碑,文曰:「明御史茅公諱𰵩之墓」。

明 張政墓

張政,字公中。正統間,歲大飢,政出粟1100石賑濟饑民。墓在城北稍東三里處。墓前尚有華表、石人、石馬等遺蹟。其地俗稱張家墳(今屬燕頭鄉)。

明 張黼、張羽、張翀墓

張黼,定興縣丞。張羽,字鳳舉,張黼之子(詳見本志人物篇)。張翀,羽弟,字鵬舉,官至江西廣信府知府。三人墓都在縣西北十里舖(今張家莊),有土阜,墓前有華表、石人、石馬等,至今遺蹟猶存。

明 張𦒎、張京元墓

張𦒎,字鵠舉,官至戶部侍郎(詳見本志人物篇)。張京元,字思德,三歲即讀書成謠,比長,文思敏捷,傾倒一時。書法尤精妙。明萬曆三十二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擢江西提學副使。二人墓都在縣東向曙營(今俗稱張家墳)。有土阜,井立華表,雕龍雲紋,石馬背上刻有馬鞍,鞍兩側刻卷葉紋。現僅存遺蹟。

古建築

城隍廟

泰興城隍廟(又名邑廟),始建於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南犯,廟遭火焚,幾成廢墟。南宋紹興年間重建,元兵南下時,又焚於火。明洪武年間再建,主要建築有正殿、後樓、兩廂等。民國36年(1947年)秋,漂江小學遷校於城隍廟,幾經擴建、改建,僅留正殿、後樓。正殿由前後殿組成。前殿卷鎖屋面,通面闊3間18米,進深9.3米;後殿單檐歇山屋面,面闊三間20.86米,進深13.54米,後樓硬山重檐,五開間,上下兩層。整個建築占地面積1054平方米。1982年,縣人民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福慧寺

福慧寺(俗名東寺廟)。在黃橋鎮東街,宋天聖四年(1026年)建,原有三進正屋,建築雄偉。前進有18羅漢塑像,金碧輝煌,面南而坐;有赤腳觀音塑像,面北而立。旁有二十四天尊塑像。解放後,改建為「黃橋電影院」,現僅留廟宇前進五間。

孔廟(文廟)

孔廟俗稱夫子廟。始建於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元末歿於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縣呂秉直就故址重建。主要建築有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崇聖殿、尊經閣等。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軍駐兵於此,破壞極大,僅存大成殿、牌樓和部分石雕。大成殿開面3間,面闊14.4米,進深14.5米,磚木結構,單檐歇山頂,筒瓦覆蓋。背檁高13米。牌樓通面闊7.17米,高7.84米,中花板上寫有「金聲玉振」四字,其下雕有麒麟、大象、人物、花卉等,形態自然,紋飾優美。石雕有雙獅、華表等,造型美觀,雕刻精細。1953年改建為烈士堂(現為縣革命烈士紀念館的一部分)後,經過修繕,保留了明代建築石雕藝術的特色。1982年,縣人民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玄壇廟戲台

在過船鄉長溝村南。系原玄壇廟的一部分,坐南朝北,始建年代無考。後屋桁梁上有「大清嘉慶四年重修」匾記。戲台上下兩層,嵌山屋面。台下兩側有樓梯與上層相通,台後有三間兩層樓屋相連,硬山屋面;底層與台後樓屋為一體,用作過道。1987年,縣人民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鯤化池

在泰興鎮孔廟(今革命烈士紀念館)前,明代隆慶元年(1567年)興建。池為半圓形,直徑38.57米,深7米,皆以方石砌成。池周圍以石欄,其上雕有花卉、雲彩、飛禽、走獸等圖案,共38塊,完整無缺,圖形十分清晰。解放後,全池經過整修,並於石欄中間立雕刻精美、各具姿態的7對石獅。1982年,縣人民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法輪塔

在泰興城西金瓶灣。清康熙二年(1663年)邑人季式祖等建。塔高七層,無頂,內形正方,外形八角,十餘里外可見。塔基堅固,雖歷經滄桑,仍巍然矗立。塔旁原有寶蓮庵,建塔後改名法輪庵。關於此塔無頂的傳說甚多,可信者有二:一是未竣工即停建;二是原設計無頂,而有護塔雨水設施。1956年,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列為三級文物保護單位。

奎文閣

在今革命烈士紀念館東南隅。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其後,曾於乾隆二十年、二十八年兩次修繕。乾隆四十年,知縣胡寧主持重建。嘉慶十二年又修。閣基甚高,共兩層,外呈六角形,中祀魁星,故又稱魁星閣。1953年重新修建,至今保存完好。1982年,縣人民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方樓

在今口岸鎮人民政府內。北樓建於清乾隆三年(1739年),系民間豪富住房建築。兩層10間,面闊5間20米,進深7椽10米,通高11米;南樓建於民國初年,與北樓相向而立,建築標準同北樓,樓間兩側建有廂房兩層12間,通面闊9米,進深5米。整個建築和諧一致,四周外牆為磚木結構,內部每室上下四壁為木結構。門窗均雕以花卉,做工精緻,保存完好。1987年,縣人民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襟江書院

在今泰興中學內,建於清咸豐十年(1861年)。1949年前,原五架梁廂房20楹改建為七架梁。近年來因大門、重門朽蝕嚴重,於1987年重修,將進深由60米減為67米。現書院由大門、重門、廂房、講堂組成,共35間,講堂仍為原貌,大門、重門屋架依舊,廂房均按原樣改建,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房屋面積680平方米。講堂內牆上嵌有「襟江書院記」石刻12塊,為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所書。1987年,縣人民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生橋

在城西鄉大生村。原名大孫橋,明萬曆年間建,清康熙、光緒年間均曾修葺。為5孔石拱橋,橋身平面長24.5米,中心寬4.28米,橋面寬4.17米。中孔寬7.9米,次孔寬5.2米,兩梢孔現為積土所埋。橋孔弧度大於半圓,孔內拱石系縱橫分節並列式,造型古樸。1987年,縣人民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起鳳橋

在刁鋪鎮解放街128號與勞動街1號之間。始建於清末。系花崗岩石板橋,橋面寬3.5米,橋身長13.4米,橋墩至橋面高3.8米。橋欄上鐫刻「民國四年重修」、「民國六年四月竣工」題記。十塊欄板上雕刻凸形花卉,造型古樸粗獷,得自然之趣。1987年,縣人民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井

在泰興鎮鼓樓西路北側。始建年代不詳。據舊志記載,「明崇禎三年(1630年),僧宗□募浚」,「易磚而石」,「凡三易寒暑,而役始竣」。井深5米,井筒內徑1.33米,井上置石圈三個,分三口汲水。俯視井中,三個井口都倒映在水中。當時井旁立有石碑一塊,碑首有「古三井」三大字,下刻《重修三井碑記》,碑陰載有施主姓名及錢糧數目,已圮廢。但井水至今從未枯竭,仍為居民飲用。其地俗稱三井頭。

雙井

分布在縣城隍廟(今襟江小學)門前兩旁。最早見於清康熙《泰興縣誌》,始建年代不詳。傳說雙井的距離雖不大,水位卻有高差,水質也各不相同,一淡一咸,現今尚存西側一井,井體由磚砌成,井上護以石欄,至今井水旺盛,仍為居民飲用。[6]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