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洣泉書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洣泉書院,舊稱黃龍書院、烈山書院、酃湖書院,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原名酃縣),是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教育機構。1928年湘南起義期間,毛澤東曾率領工農革命軍三占酃縣,並暫居於此。2013年,作為湘南起義舊址群的子項,洣泉書院入選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洣泉書院的前身——黃龍書院始由酃縣知縣張瑤建立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註 1],但張瑤離任後書院被征作育嬰堂、防汛署。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縣周仕魁捐俸重建書院,以炎帝為取意,將其更名為烈山書院。嘉慶二年(1797年),知縣趙宗文出資改建,還劃出部分田產供予書院,並以洣水發源之地為取意,將之更名為洣泉書院。[3][4]
道光五年(1825年),知縣沈道寬在北城之外的較射坪建立新的院舍,以酃縣的命名由來酃湖為取意,將遷建而來的書院更名為酃湖書院。咸豐初年,受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酃湖書院在戰火中被荒廢,至同治二年(1863年)在邑紳萬典璋四十餘萬錢的捐助重建下復辦於原址,並恢復「洣泉書院」的名稱。[1][4][5]
1928年3月,中國共產黨發動的湘南起義進入尾聲,為接應撤往井岡山的朱德部隊,毛澤東、張子清等人率領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自江西前往湘南。其時正逢酃縣「三月暴動」,毛澤東率軍配合暴動軍隊攻克酃縣,並將團部設置在洣泉書院內,毛澤東本人居住在後廳右側房間內,還於15日在書院前召開了群眾大會。4月21日,毛澤東與蕭克的軍隊會合後,回師北上占領酃縣,仍以洣泉書院為團部,策劃了掩護朱德部隊的接龍橋戰鬥[6]。6月,毛澤東、朱德率軍占領酃縣一周[7],期間毛澤東再度以洣泉書院為住所[4]。7月,朱德率軍自寧岡出發攻占酃縣,將司令部設置於書院中。當年秋,書院被焚毀。[1]
在當事人重建書院建築後,洣泉書院得以繼續辦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酃縣縣委在1968年出資,按照同治年間的建築形貌修復書院建築,並在1970年於書院左側新建一幢「毛澤東在酃縣革命活動陳列館」,展示與酃縣有關的中共活動歷史,郭沫若在1977年為紀念館題寫館名。1984年,株洲市人民政府將書院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中共湖南省委將其列入首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翌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洣泉書院被定為「中國工農紅軍在炎陵縣革命活動紀念地」,並經布展後以紀念館的形式對外開放。2013年5月,洣泉書院作為湘南起義舊址群的子項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Remove ads
建築
洣泉書院坐北朝南,為三進兩廂式土木結構建築,建築面積1942平方米,院內有58間房間。第一進為天井式的室內庭院,第二進則為中廳,門口有木製匾額「魁星點斗」,原作為講堂之用。第三進原是祭祀孔子的大成殿,左右側是教書先生的寢室,毛澤東等中共軍隊領導曾在寢室內暫住。目前,書院內為紀念館展廳,分《中國工農紅軍革命活動紀念館》《十八年改革開放建設成就展》《炎陵縣博物館炎陵名人陳列》三部分展示炎陵縣的相關歷史。[1][2]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