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淺槽隔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淺槽隔離(STI),也稱為盒式隔離技術,是一種集成電路特性,用於防止相鄰半導體器件組件之間的電流泄漏。[1]STI一般用於工藝節點為250納米製程及以下的CMOS工藝。較早的CMOS工藝和非MOS工藝常使用局部硅氧化隔離。[2]

STI是在半導體器件製造過程的早期創建的,在晶體管形成之前。STI工藝的關鍵步驟包括在硅中刻蝕出溝槽圖案,沉積一種或多種介電質(如二氧化硅)填充溝槽,以及使用諸如化學機械平坦化之類的技術去除多餘的介電材料。[3]
某些半導體製造工藝還包括深槽隔離,是一種常見於模擬集成電路中的相關技術。
溝槽邊緣效應導致了最近所謂的「逆窄溝道效應」(reverse narrow channel effect)[4]或「反窄寬度效應」(inverse narrow width effect)。[5]基本上,由於邊緣處的電場增強,更容易在較低電壓下形成導電通道(通過反轉)。對於較窄的晶體管寬度,閾值電壓實際上降低。[6][7]對電子設備的主要影響是隨閾值電壓降低而顯著增大的亞閾值電流。
Remove ads
工藝流程
相關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