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浮游動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浮游動物
Remove ads

浮游動物英語zooplankton)指異營浮游生物,通常專指各類移動性極其有限所以總體上隨波逐流的水生真後生動物,但廣義上也包括各類浮游的原生動物。從流體動力學的角度,浮游動物的雷諾數通常小於10,因此基本上不具有克服水流進行宏觀自主活動的能力。

Thumb
北方磷蝦
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
Thumb
浮蠶屬生物

主要的浮游原生動物包括有孔蟲放射蟲雙鞭毛蟲;大型的浮游動物則包括部分刺胞動物(例如水母)、櫛板動物甲殼動物(例如橈腳類介形蟲)、輪形動物毛顎動物軟體動物(例如翼足目)和脊索動物(例如樽海鞘),許多自游動物(特別是小型魚類頭足類)的和剛孵化的幼體也都處於浮游形態。作為食物網中的初級消費者,浮游動物以細菌浮游植物或其它浮游動物為食物,反過來亦被其它更大的動物(特別是濾食性動物)所食用,是水域生態系統(特別是海洋生態系統生物質循環的重要一環,據估算世界浮游生物的產量約360億噸[1]

和浮游植物一樣,浮游動物依照對水溫、鹽分和養分等外部環境的適應性,可分佈於不同區域[2],所有外部因素中以上升流沉降流導致的營養物質變化為最[2]。浮游動物有時也會成爲疾病庫,比如一些甲殼綱的浮游生物會攜帶著可能引發霍亂霍亂弧菌,後者以甲殼動物的外骨骼為食。

Remove ads

分類

前蘇聯魚類學家尤里·阿利耶夫(俄語:Юрий Глебович Алеев,英語:Yuriy Glebovich Aleyev,1926~1991)曾在其1977年出版的《自游動物》一書中在描述自游動物生態形態學分類時連帶着將浮游動物也細分為兩類[3]。而耶魯大學的一個團隊在2018年發表在《皇家學會報告期刊中的一篇論文內也將阿利耶夫的分類定義進一步補完[4]

食用

浮游動物的營養價值不亞於魚類。目前可作為食品的浮游動物大約有20餘種,其中主要是櫻蝦類、糠蝦類、磷蝦類和海蜇等。中國沿海盛產的海蜇(Rhopilema)和毛蝦Acetes)都是可供人類食用的海洋浮游動物。

由於世界人口的增長,趨於向海洋索取蛋白。例如,從1972年起,多個國家開始捕撈南極磷蝦[5]5月14日,中國首艘南極磷蝦專業捕撈加工船「深藍號」從連雲港起航開赴南極。

另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接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