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濱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浮濱文化是指分布於粵東、閩南區域內的一處以長頸大口尊、圈足豆、帶流壺等釉陶器與直內戈、三角矛、凹刃鎊等石器和少數幾種青銅工具兵器為基本組合的考古學文化[1]。是南方地區中受到中原商周文化強烈影響的早期青銅文化。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25年2月2日) |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0年9月29日) |
浮濱文化遺址的年代稍後於後山文化遺址,距今3400—2900年(相當於商朝中後期至西周前期)。主要分布於榕江、韓江與閩南的九龍江、晉江流域,剛好與現代閩南語系分布區域相同[2][3]。
發現
浮濱文化遺物最初於20世紀30-40年代由意大利麥兆漢神父在陸豐採集得到。50-60年代粵東、閩南考古工作中也曾發現同一類遺物,但當時並沒有將之區分為一個獨立的考古文化形態。
到1974年,在饒平縣浮濱區橋頭鄉的塔仔金山和聯饒區深塗鄉的頂大埔山分別發現了一批石器、陶器。共清理了21座墓葬,在《廣東饒平縣古墓發掘簡報》中已指出其具有鮮明的獨特風格。此後20多年裡,在潮汕地區又發現和發掘了幾十處同一文化形態的遺址。直到20世紀90年代,學者們才將這一獨立的考古學文化類型定名為「浮濱文化」。
性質
經濟形態
- 浮濱人已經踏入青銅文化門檻,但青銅文化並不發達,石器仍在生活、生產中大量使用。
- 能製作大型陶器,大口尊。掌握了施釉技術,能夠生產施釉陶器。
- 糧食生產已有較大的規模,採用遷移式的耕作方法,
- 發展海上交通和貿易,在環珠江口地區發現一些浮濱文化遺物。
社會形態
- 尚武
- 在男性浮濱人的墓葬中,隨葬品一般帶有武器。
- 等級社會
- 從墓葬的形制和隨葬品數量上以及出土有石質牙璋可以看出當時社會中存在着明顯的等級差別。
文化形態
一些刻畫符號的出現在陶器上,通常為單個存在,所以難確認為文字,但使用符號這一行為本身,就已說明浮濱文化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
參考文獻
外部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