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原斷裂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海原斷裂帶是中亞地區一個主要的,尚在活躍的陸內走滑斷層。這個斷裂系統的中部曾發生過1922年的海原大地震。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4年2月22日) |
構造環境
海原斷層是青藏高原東北部邊界的一部分。由於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之間持續不斷的大陸碰撞,青藏高原這個大陸地殼不斷變高。海原斷層西起祁連山中部,東至六盤山,全長約1000公里。它是包括阿爾金斷裂帶、崑崙斷裂帶和鮮水河斷裂帶在內的適應高原整體向東擴展的構造斷層群之一[1][2]。
地質
它中段的構造機理為左旋走滑運動,東端六盤山斷層轉為逆沖。海原斷裂帶的平均滑動速度是每年3.2-9毫米。[3]
天柱地震空區是斷層西端的一個長 260 公里(160 英里)的未破裂地段。其中已經探明的斷層有:由北向南依次有民樂-大馬營斷裂、皇城-雙塔斷裂、冷龍嶺斷裂和門源斷裂。在過去的 1000 年中,這裡沒有發生過任何大地震,因此被確定為地震空區。據推測,地震的空區填補期大約為1000 年,該斷層段最近一次地震發生在公元 1092 年和公元174年或374 年。該斷層的鎖定深度為7.1-21.8 千米。
近年來,天柱地震空區頻發中強級地震,如2016年門源Ms6.4級地震(USGS)與1986年門源Ms6.4級地震(USGS),結合其震源機制解可知斷層走向為冷龍嶺斷裂。這也說明該段的應力-應變積累處於較高水平,未來具有較高的大震危險性。[4]
在1920年海原大地震地表破裂的西端,到天柱地震空區(從北緯37.11°,東經103.68°到北緯37.00°,東經104.15°)之間有一段30-40公里的潛移斷層,其是一種持續釋放能量緩慢運動的斷層。[5]
地震活動性
這條斷層致使了1920年和1927年兩次破壞性地震。在公元143年或公元374年和1092年發生的兩次地震可能是此斷層引發的地震,估計震級大於等於8.0級[6]。
1920年12月16日晚,海原縣發生了一場7.8-8.5級的地震,造成全國超過27萬人死亡。震動強度達到修改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最大值——12(XII度)。在這次地震中,斷層破裂了將近237公里[7] ,最大地表位移為10-11米。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