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位於台灣屏東縣的國立博物館與水族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簡稱海生館,位於臺灣屏東縣車城鄉,地處墾丁國家公園西北角龜山山麓的臨海地區,是以海洋生物為主題的大型博物館,此館占地約有96.81公頃。
1991年6月19日籌備處成立,於2000年2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其公共工程建設曾獲得美國工程顧問協會頒發的2001年「美國國家工程傑出獎」首獎。
2005年8月30日與國立東華大學成立海洋生物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演化研究所,兩研究所於2014年合併而成「海洋生物研究所」,採「建制獨立、學制合作」,成為臺灣第一個博物館與高等學府之合作模式[1]。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 1988年9月15日,教育部成立海洋博物館規畫小組委請國立中山大學方力行教授擔任召集人,選定屏東縣車城鄉為海洋博物館館址。
- 1991年6月19日,海生館籌備處正式於高雄市成立,行政院任命國立中山大學方力行教授擔任首任籌備處主任。
- 1994年9月8日,枋山「水族教育實驗站」正式啟用,建站目的以蓄養未來開館展示生物及培訓養殖人才為主,直至1998年3月遷回館內臨時安置水族生物,並於開館正式將生物移入「水族實驗中心」,繼續培育研究工作。
- 2000年2月2日,海生館正式成立,教育部聘籌備處主任方力行教授為首任館長。
- 2000年2月25日,台灣水域館開館。
- 2000年5月27日,首度舉辦「夜宿海生館」活動,由公部門規劃試辦,後續由BOT廠商承接推動,日後成為海生館熱門活動。
- 2000年7月4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水族館部委由南仁湖企業旗下公司「海景世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經營管理,開創國立社教單位首宗委外經營、專業分工的合作案例。
- 2001年,榮獲得美國工程顧問協會頒發的2001年「美國國家工程傑出獎」首獎。
- 2001年7月2日,珊瑚王國館竣工開幕。
- 2005年8月30日,國立東華大學第二任校長黃文樞與海生館首任館長方力行雙方推動下,合辦研究所共同招生[2]。
- 2006年4月28日,世界水域館竣工典禮。
- 2008年,接續成立臺灣珊瑚研究中心、生物標本典藏及展示室。
- 2009年7月,與台灣大哥大合作手機語音導覽服務。
- 2012年2月3日,總統令公布《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組織法》,全文5條。
- 2013年1月1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組織法》施行。
- 2013年11月1日,鯨典館竣工。
- 2017年,建置水下遙控無人載具Crystal Sea、潛水及海下通訊設備,進行海洋中光層研究與水下直播。
- 2019年1月1日,因應海保署成立後之統合資訊職責,並延續海洋野生動物擱淺救援工作,海生館繼續擔任新成立海保救援網(MARN)一員,並為台灣南部海龜救援保育中心。
- 2021年8月20日,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三系所簽署合作協議,合作招收碩博士班學生。
- 2023年10月30日,研究船「絳樹」啟航。
Remove ads
歷任館長
- 方力行:2000年2月2日-2006年7月31日
- 王維賢:2006年8月1日-2014年7月31日
- 陳啟祥(代理):2014年8月1日-2015年6月1日
- 陳啟祥:2015年6月2日-2024年7月15日
- 陳德豪(代理):2024年7月16日-2024年10月14日
- 溫志宏:2024年10月15日-至今
組織編制
行政部門[3]
- 館長
- 副館長
- 企劃研究組
- 生物馴養組
- 科學教育組
- 展示組
- 工務機電組
- 秘書室
- 主計室
- 人事室
- 任務編組
- 創藝中心
- 珊瑚礁生態永續生產轉譯中心
- 數位資訊中心
- BOT經營團隊:海景世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副館長
館區配置
館區大廳,售票處設於此。
-
遊客中心
-
鯨魚親水廣場
-
太平洋親水廣場
-
建館紀功碑
於2000年2月25日開幕,廣納以台灣水域生態生物為主題,包括高山溪流、水庫、河川下游、紅樹林、潮間帶、恆春半島與南灣珊瑚礁等棲息地,其中展示海洋開放水域的大洋池,其壓克力觀景窗有16.5公尺寬、4.85公尺高,池邊壓克力厚度約有33公分厚,其內曾豢養三尾鯨鯊及一尾鬼蝠魟[4]。
河口區:此處為淡海水交際之處,生態受到潮汐和降雨影響,進而有了許多不同的及多樣的生物生存。設有半開放的紅樹林灘塗缸,展示招潮蟹、彈塗魚、海茄冬等河口常見動植物。亦設有展缸展示臺灣西部沿海常見的蚵棚養殖,缸中可見成串垂於水中的葡萄牙牡蠣, 及優游其中的布氏鯧鰺。[5]
潮間帶:為漲潮最高線到退潮最低線,環境變化劇烈且受波浪的衝擊,但仍有生物在此生存。以裝有定時造浪裝置的大型缸體模擬潮水拍至潮池的自然景觀,缸中可見蝶魚、雀鯛等魚類。另一側牆面設有小缸輪展數種珊瑚礁潮間帶常見生物,如眼斑雙鋸魚、茉莉花鱂、海馬、海龍、海葵、海星、海膽、章魚、清潔蝦、美人蝦,另外展覽區中央設有以海洋無脊椎動物為特色的觸摸池,池中育寄居蟹、海星、蕩皮參、白棘三列海膽(馬糞海膽)、紫海膽、染斑海兔。可以透過觸摸教學的形式,使遊客體驗珊瑚礁潮間帶的生態多樣性。
亞潮帶:一般是指潮間帶的低潮線以下到20~30公尺深的海域,會受到潮水和波浪所影響。這裡有搖曳生姿的藻類和熙熙攘攘的魚群。珊瑚礁谷缸中展示了亞潮帶中穿梭的魚類如烏翅真鯊等,南灣珊瑚礁缸則展示恆春半島南灣水域常見的珊瑚礁魚類,如擬刺尾鯛、額帶刺尾鯛、縱帶刺尾鯛、小高鰭刺尾鯛、烏面立旗鯛等。並設有活體軟珊瑚缸,展示軟珊瑚目、海葵目等刺絲胞動物。[6]
在此展出的動物包括羅非魚、日本鰻鱺、鱒魚、墨魚、護士鯊、大海鰱、黃鰭金槍魚、雪花鴨嘴燕魟等物種。
-
臺灣水域館
-
大洋池
-
紅樹林灘塗生態展示缸,缸中養有招潮蟹和彈塗魚
-
牡蠣養殖展示缸中的布氏鯧鯵
-
珊瑚礁谷缸,隧道式的設計可供遊客穿越觀賞,缸中飼有烏翅真鯊等魚類
-
南灣珊瑚礁缸,展示恆春半島南灣水域的珊瑚礁生物
-
臺灣水域館中的軟珊瑚缸,缸中可見軟珊瑚目及海葵目
Remove ads

該設施於2001年7月2日開幕,該區域廣納珊展示了從淺水區到深海的不同珊瑚礁棲息地。顯示基於海深、壓力、地形和光線的不同環境。其中設有海底隧道之區域。該隧道長約81公尺,曾經是亞洲最長的海底隧道,目前這個紀錄已經被中國大陸上海海洋水族館(長155公尺)所超越。
該設施於2006年4月28日完工開放,主要項目包括四大展區:古代海洋、海藻森林、深海水域、極地水域。除海藻森林以傳統之水族缸展示外,首創電子生態缸展示,以虛擬實境手法呈現古代海洋、深海、極地等生態環境。
- 海藻森林:以高挑十公尺的大型水缸展示北美太平洋如加州海域的溫帶巨藻林生態,在缸中亦飼有爪哇裸胸鱔、紅縛平鮋、美國紅雀(加里波底雀鯛)等魚類悠遊於藻葉之中。遊客可沿著環繞式坡道從一樓探視到水缸的頂端,並在二樓一窺棲身於巨藻海域的海豹。雖為巨藻缸,不過缸中展示的加州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無法完全長期人工照養或繁殖,連位於原產地、以巨藻缸展示聞名的蒙特利灣水族館亦無法突破此瓶頸仍需定期更換植株,更遑論是運至處於熱帶地區恆春半島的本館,因此缸中除了展示從加州空運進口的活體巨藻植株亦會在植株消亡時暫時混入替補人工仿製的巨藻進行展示。
- 古代海洋:以展示海洋生命出現為開端,引導遊客進入埃迪卡拉紀、澄江生物群、寒武紀、奧陶紀、泥盆紀、中生代、新生代等地質年代,見證海洋生物的演化歷程,遊客可配戴3D眼鏡觀賞古代海洋中已滅絕生物的復原影像,如奇蝦、海蠍、鄧氏魚,亦可在中生代海洋劇場見證海洋爬行動物如大眼魚龍、滑齒龍與當時的指標生物菊石之間的生存角力,並在白堊紀末大滅絕後探尋鯨類如何進入海洋成為新生代海洋霸主。在展廳末端亦展示了多種水生活化石活體中華鱟(三棘鱟)、雀鱔、多鰭魚及曾有活體展示的珍珠鸚鵡螺(現為標本展示)和矛尾魚模型。
- 極地水域:以多媒體裝置及互動呈現兩極地區的自然風貌,並展示如北極熊、企鵝、海豹等極地動物的自然棲地,本展廳亦活體展示極地海鳥,包括巴布亞企鵝、頰帶企鵝、阿德利企鵝、馬可羅尼企鵝及鳳頭海鸚,而同樣生活於極地水域的白鯨則展示於珊瑚王國館的鯨豚展示區。
2023年12月,臺灣首件藍鯨骨骼標本在此進行展出[7],該幼年藍鯨於2020年1月在臺東縣長濱鄉海灘發現,因身軀遭受漁網繩纏繞,長期無法進食導致死亡,遺體則交由海洋生物博物館、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及國立成功大學鯨豚研究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歷時3年製作骨骼標本作為研究典藏並於世界水域館大廳公開展出。[8][9]
-
世界水域館大廳的藍鯨骨骼展示
-
海藻森林
Remove ads
該設施於2013年11月1日完工開放,是海生館的環境教育中心,主要分為上下兩層,一樓的功能乃是成為戶外探索活動的營運管理中心,尤其是以海洋生態為其特色的體驗活動,如獨木舟、浮淺等各項水上無動力的活動或陸蟹繁殖期間的夜間探索活動等。二樓則建為教育展示中心,舉辦各類兒童教育活動、定期特展等,透過這些活動教導兒童及民眾海洋知識,讓鯨典館成為民眾認識海洋的途徑[10]。
濕地公園
- 行政中心
- 第一研究大樓
- 標本典藏室
- 第二研究大樓
- 水族實驗中心
- 典藏展示教育大樓:預計2026年6月20日完工[11]
- 學員宿舍
參觀資訊[12]
全年無休。
- 一般時段:上午9:00~下午17:30
- 暑假平日:上午9:00~下午6:00
- 暑假假日(周六、日及國定假日):上午8:00~下午6:00
- 農曆過年期間:
- 除夕:上午9:00~下午5:30
- 初一~初五:上午8:00~下午6:00
交通資訊
- 屏東縣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後灣路2號
- 屏東客運
- 海生館站
- 台鐵海生館線(規劃中)
學術期刊與出版品[13]
- 海洋傳奇--海洋生物生存之道(VCD)
- We are the Ocean--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簡介(DVD)
- 超越海洋-世界水域館建置理念與過程(DVD)
爭議事件
2014年12月22日,《自由時報》報導,2009年開始,海生館研究團隊參與中國大陸南極團隊研究,曾至南極中國大陸長城站進行科學調查。2014年進行研究時,穿上中國大陸南極考察隊制服,中國國家海洋局核准18項科考項目中,國際研究項目中只有土耳其,中華民國未被承認。前台灣南極學會秘書長李後進批評此舉影響主權,在台灣引起是否降低國格的爭議。海生館研究員宋秉鈞認為,參與中國大陸調查隊的活動,才能獲得較大範圍的科學研究自由,參加中國大陸研究團隊可獲後勤支援,並有研究主導權。但該報仍批評,「海生館此舉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戰的宣傳,百度百科與媒體均大肆報導」[16]。
2014年12月22日,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副司長李毓娟表示,中華民國從2009年開始展開極地考察,因自己沒有研究站,在寒天凍地下自負輸運物資非常辛苦,因此和各國一樣採取合作機制;北極工作站合作國家包括美國、德國、法國等,南極工作站合作國家則包括泰國、澳洲、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等,中華民國只是用中國大陸工作站的其中一個國家,各國共享研究成果,且海生館發言都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並無自降國格;南極工作站是由中國大陸設置,所有參與研究的12國工作人員都穿一樣的制服,若有管理階層到工作站,所有參與的研究人員都會互相支援;而台灣的極地研究並未拿教育部經費,預算是由民間企業贊助[17]。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鄭麗君批評,海生館經費六成來自教育部的公務預算,研究人員領的是台灣人民納稅錢,卻自我認同嚴重混淆,自甘被中國大陸矮化、吃豆腐。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陳亭妃說,台灣透過國際合作模式參與其他國家的任何研究,不會有人阻止,也沒有矮化的問題;「南極研究為何非中國不可?說不過去」,她會要求海生館到立法院報告,如果確有遭矮化情事發生,她將要求懲處相關失職人員[18]。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