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耳隕擊坑

火星撞击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耳陨击坑
Remove ads

海耳隕擊坑[1][註 1](英語:Hale)是火星阿耳古瑞區一座大小為150×125公里(93×78英里)的撞擊坑,中心坐標位於阿耳古瑞盆地以北南緯35.7度、東經323.4度處,其名稱取自美國天文學家喬治·埃勒里·海耳(1868年-1938年),1973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正式批准接受[3]

事实速览 行星, 坐標 ...
Thumb
海耳隕擊坑壁上的淺色沖溝材質,根據高分辨率成像科學設備數據渲染。
Thumb
海盜1號拍攝的海耳隕擊坑拼接圖。

描述

2015年9月28日,美國宇航局確認了海耳隕擊坑中存在季節性液態水[4]。水中的鹽類(高氯酸鎂氯酸鎂高氯酸鈉等)使其冰點和融點降低到203 K(攝氏零下70度或華氏零下94度),接近夏季夜間平均溫度。該隕坑是35-38億年前一顆直徑約35公里(22英里)的小行星斜向撞擊而成,它的邊緣和噴出物已被侵蝕,顯露出更小的撞擊坑,但隨後的沉積物覆蓋了坑內的一些次生小隕坑[5]。 海耳隕擊坑的南側段邊緣,部分坑壁已向坑底中心滑移,表面顯示出可能由流水沖刷出的溝壑系統[6]

海耳隕擊坑的坑壁上布滿許多衝溝,下面是高分辨率成像科學設備拍攝的一些照片。與火星上的其他一些沖溝不同,這些沖溝的材質顏色較淺。發表在《伊卡洛斯》雜誌上的研究發現,海耳隕擊坑中的凹坑是由回落在含冰地面上的熱噴射物所造成,熱量產生的蒸汽從凹坑群中衝出將噴射物吹走,從而從形成了凹坑[7]

沖溝出現在陡坡,尤其是撞擊坑坑壁上,並解釋它們,但最被接受的是來自含水層或古冰川遺留下來的液態水[8]

這兩種理論都存在有證據,大多數沖溝溝頭凹坑都位於同一水平面上,正如人們所預期的含水層一樣。各種測量和計算表明,通常在沖溝起點的深度,含水層中可能存在液態[9]。該模型的一種變化是,上升的熱岩漿可能融化了地下冰層,導致水在含水層中流動。含水層是允許水流動的地層,可能由多孔砂岩組成,一般位於阻止水往下滲透的另一地層上部(地質學術語稱之為不透水層)。受堵水流只能沿水平方向流動。最終,當水流抵達一道裂縫時,如隕石坑壁,則就可能流出地表。含水層在地球上很常見,猶他州錫安國家公園的「哭泣石」就是一則很好的示例[10]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