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淡色按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跗瘧蚊[6](中國大陸、香港作淡色按蚊[4][5],又譯作白端按蚊[7]、白魔按蚊[8],學名:Anopheles albimanus)是蚊科瘧蚊屬的一個泛化種[9],原生於中、南美洲與加勒比海島嶼[10],是瘧疾的主要傳播媒介之一[11]。
Remove ads
描述
淡色按蚊的模式種發現於多米尼加的聖多明各,由德國科學家克里斯蒂安·魯道夫·威廉·維德曼描述[12]。與蚊科昆蟲一樣,淡色按蚊具有頭、胸、腹三個部分,有細長的足和一對翅膀。雌蚊具有能穿刺皮膚、吸吮血液的細長口器,雄蚊的口器則無法穿刺皮膚,飛行時由於翅膀的震動而會產生「嗡嗡」聲[2]。
淡色按蚊的生長發育需經歷一個完全變態的過程,生命周期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階段。在幼蟲階段,淡色按蚊需經歷4齡[13]。成蟲的頭部外側長有黃色至金棕色的顏色較深的鱗片,翅膀長有蒼白斑點。[12]
- 淡色按蚊的形態圖片
分類學與進化史
淡色按蚊是一種具有多態性的物種種群。據測算,淡色按蚊最早起源於加勒比地區,並先後傳播至中美洲和南美洲。對於現今種群構造的形成,部分研究認為其與奠基者效應相關,透過對該種群線粒體DNA的研究表明中美洲與南美洲的按蚊種群有些微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種群的間隔距離、殺蟲劑的使用以及高海拔山脈的地理隔離造成的。但總的來看,不同地域的種群性狀差異並不大,這可能是因為淡色按蚊相比於瘧蚊屬下的其它物種更具對環境的適應性和高強度的繁殖與傳播能力[14]。
有研究認為淡色按蚊之所以能發展為一個泛化種,與其雌性種群能飛行32公里,以及在海拔2000米的山脈中也發現過淡色按蚊的標本等證據是密切相關的,這些證據表明淡色按蚊不容易因山脈造成的地理隔離而產生基因上的分化,也就是說現今不同地區種群的性狀分離並非近期形成,而是在更新世便完成了分化、定殖和重新擴張[15]。
分布與習性
目前的研究表明,淡色按蚊主要在墨西哥以及加勒比海、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幾個國家被發現,該種群通常分布在沿海至海拔約500米的地區[10][11],在海拔1000米的地區亦鮮有發現[9]。不同地區因降水、溫度和植被的區域性差異,淡色按蚊的分布情況也有所不同,該按蚊在哥倫比亞等國最為常見[16]。
淡色按蚊通常在黎明和黃昏期間活躍,喜在室外生活、覓食,根據可吸食血液的宿主分布的不同,淡色按蚊的分布也會有所不同[15]。根據不同地區雨季的季節性不同,淡色按蚊的棲息情況也不盡相同,在分旱季、雨季的地區,淡色按蚊常活躍於雨季,在濕地中的淡色按蚊則全年活躍。淡色按蚊通常以花蜜為食,雌性按蚊則會吸食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血液,以獲取蛋白質和營養物質來產卵。由於可吸食血液宿主的廣泛性,淡色按蚊極易維持它們的種群數目[17]。由於吸血過程受到諸多因素影響,雌按蚊在吸血過程中可能會更換其他宿主多次吸食,這為宿主身上攜帶的病原體交叉感染提供了一個絕佳的途徑[18]。
雌蚊吸食血液的量會影響按蚊的產卵情況[18]。雌蚊可以一個個產卵,或一次性產下大量黏在一起的卵[2]。淡色按蚊幼蟲的分布也與雌性對產卵棲息地的選擇有關,如果某些可能存在蚊子的棲息地沒有淡色按蚊幼蟲,可能是由於雌蚊選擇了食物來源更豐富或更能免受捕食的地方,也可能是此地的環境殺死了雌蚊在此產下的卵和幼蟲[17]。淡色按蚊幼蟲對環境適應能力較強,對鹽度和污染度的適應範圍較廣,除了雨季、旱季對按蚊繁衍的影響外,幼蟲所處的水域表面的藍藻數目也會影響幼蟲的出生率,藍藻越多,水中溶氧量越低,幼蟲的出生率也越低[11]。
疾病的傳播與防治
淡色按蚊是間日瘧原蟲的重要傳播媒介,而後者是引起瘧疾的重要病原體,淡色按蚊在傳播瘧原蟲時自己通常不受影響[8][10]。在1940年代之前,淡色按蚊甚至被認為是唯一一種傳播瘧疾的中介[19]。在伯利茲等國家,淡色按蚊更喜吸食家畜的血液,使得它們在當地不是最主要的媒介,而在不怎麼圈養家畜的地區,尤其是房屋建造技術不善的土著居民聚居區,淡色按蚊引發的瘧疾極為肆虐[18]。
對淡色按蚊及其傳播的瘧疾的防治手段一直是學界的課題之一,淡色按蚊會被應用於作為瘧疾媒介的能力、病原體的傳播、殺蟲劑的有效性、對殺蟲劑的耐藥性和疫苗研究等方面[18]。目前的防治方法包括有機磷超低容量噴灑(化學防治)[5][7]、施放球形賴氨酸芽孢桿菌(生物防治)[4]等。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