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深惠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深惠路又稱深惠公路,是一條是連接深圳與惠州的幹線公路,全線為205國道一部分。始建於1935年,後歷經擴建,經過城市發展。目前絕大部分路段實現市政化管理並按行政區劃不同分為不少路段。
歷史沿革
現存的深惠公路最早是由惠州的惠淡公路(第一代)陳江——新圩段,深圳的龍崗墟——深圳公路,以及連接龍崗——新圩的龍新公路組成。
1926年(民國15年),惠淡公路(第一代,又稱淡甲公路)正式動工,由甲子埗經陳江、鎮隆、佛祖坳、新圩至淡水。由東路公路處派督修員李超秀組織修築公路委員會,並由黃孟實、溫仲鈞、鄧恩銘、方德光、黃書雲等組成董事會,派股集資籌款,每股1元,共94500股,股金總額94500元。1930年(民國19年)6月1日建成通車。最初租給建恆公司行車。(新圩以南現為新秋路、人民路)
1935年(民國24年)通車的龍崗到深圳墟的公路,由寶安縣葵涌鎮人彭東海集資開設的淡水平湖聯星行車公司修築,並經營公路客貨運輸[1][2],不久分為三個路段
1934年另建成了龍崗至惠陽縣(今惠州市)新圩鎮的公路(龍新公路)
當時以上公路大多為路寬僅3米左右的砂石路,跨河多採用木橋與圓管涵洞,條件簡陋,遇到雨天即無法行車。
1938年10月 侵華日軍占領龍崗等地,淡水平湖聯星行車公司不得不停業,上述四條道路也因戰事中斷,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後龍崗至深圳墟段才大致修復。
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道路再度被損毀,直至1950年1月搶修通車。
1956年,龍崗至惠州新圩段簡易公路得以重新修通。在70年代本段開始鋪築柏油路並部分改線,深惠公路改經該路而不再直入淡水鎮中心。[3]
1982年改建為瀝青道路並編入省道,稱廣東省省道1915幹線,此時路面寬也僅為7米,為雙向兩車道,當時起點為坪地坑塘坳經沙灣檢查站入深圳經濟特區,有26公里。
1988年開始按一級路(國道)標準改造,1989年底完成13公里,1990年冬全段竣工並鋪上水泥混凝土路面。
1993年10月至1994年10月按六車道一級公路標準進行擴建,並始建布吉高架橋、大芬立交橋,約在這之後深惠公路在丹竹頭—大芬之間不再繞經沙灣墟而是經由現今的路段。
1994年8月至1996年1月修建龍崗立交橋。
1996年全線劃入205國道[4]。
Remove ads
現今路段
圖集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