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清河張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清河張氏是一個以清河郡為郡望的張姓士族。在諸多張姓士族中,最為知名。宋朝以後,張姓人士多自稱清河張氏[1]。演變至今,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俗語[2]。
歷史
清河張氏的祖先追溯至黃帝二十五子之一的揮。「揮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即「觀弧制矢」,由其父「賜姓張氏」。揮及子孫世居尹城國清陽(或稱青陽,在河北省清河縣東),是為張氏的得姓祖先[3]:12。張氏祖源地除主流的清河、張城、太原之說外,當代又有源於河南濮陽、甘肅天水的說法[2]。
清河張氏可考證的先祖追溯至西漢開國元勛張良的兩位子孫。一是張良裔孫、東漢司徒張歆,二是清河張氏族譜記載的西漢清河郡太守、清河郡公張典。張典是張良孫、張不疑子。張典家庭始遷至清河郡(青陽縣)里仁鄉節孝坊。張典兒子張默、孫子張金,先後承襲清河郡公[4]:47[5]
兩漢時的張姓名人中,當代研究者指傳施氏易學的張禹、京房易學的張魴均應屬於清河張。又因張角為鉅鹿人,推測他亦是清河張氏[4]:47—48。
西晉永嘉之亂後,衣冠南渡。王、謝、袁、蕭等氏族隨司馬皇族南下,成為主導東晉朝局的世族。清河張氏個別人士南渡,大部分留於北方。十六國、北朝時,清河張氏最知名人物是張彝、張讜、張烈三人。三人均稱清河郡東武城縣人[3]:13。
唐代有17位出身張姓士族的宰相。有兩位出身清河東武城張氏者——張文瓘和張錫[6]:234[5]。張文瓘家族有「萬石張家」之稱[6]:227。《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記,張柬之出於范陽張氏,仍記為張典後裔,張文瓘、張錫出於張歆後裔、清河東武城張氏[5]。
中國學者陳寅恪指,唐朝前期行政時,堅持關中本位政策,出身關隴集團的士族掌握政權。有研究者指,唐朝前期出身清河張氏的高官稀少,正是因為這種原因。天寶以後,清河張氏地位提升,擔任三品以上官職者基本上出於這一時期,五品以上官職同樣增加。「但是從總體看,清河張氏出任清要官的比例仍然偏低,武職官的比例偏高。」與其他士族類似,其社會地位與魏晉南北朝時相比有所下降,這是因為士族在唐代衰落的總趨勢[6]:234。
Remove ads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