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漁人權戒
教宗的象徵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漁人權戒(拉丁語:Anulus piscatoris、義大利語:Pescatorio)是教宗所配戴的戒指。根據天主教神學的觀點,教宗是天主教會的領袖,也是聖伯多祿的繼承人,而聖伯多祿的原本職業為漁夫。漁人權戒上原本雕刻着聖伯多祿在船上捕魚的浮雕,這象徵着使徒們應該遵循「得人如得魚」(馬爾谷福音1:17)的傳統。[1]在1842年之前漁人權戒曾被用作教宗簽署正式文件時的印戒,如今則作為一種儀式性物品授予新任教宗。[2]自中世紀以來,天主教徒在覲見教宗時便有親吻漁人權戒以表達忠誠與敬意的傳統。[3]

歷史
在13世紀教宗克勉四世致其侄子的一封信中,首次提到了漁人權戒。當時,漁人權戒用於封緘教宗的私人信件。[2]相比之下,公開文件則通過將另一種教宗印章壓印在鉛塊上,並將鉛塊附於文件之上的方式進行封緘。這類文件被稱為教宗詔書(Papal Bulls),名稱來源於附加的鉛質印章(bulla)。[2]到了15世紀,漁人權戒開始用於封緘教宗簡令(Papal Briefs),即不太正式的教宗文件。[2]該做法於1842年終止,當時封緘用的蠟印被紅色印章所取代[2],但使徒信函仍沿用鉛封的傳統。[4]
漁人權戒在歷史上曾多次遺失及被盜。1588年,西班牙駐羅馬大使奧利瓦雷斯伯爵在一封信中向腓力四世報告稱,一名教宗侍酒官盜走了思道五世的漁人權戒。[5]在1797年拿破崙軍隊占領羅馬期間,庇護六世的戒指被貝爾蒂埃將軍麾下的法國士兵短暫奪走[5][6],次日便歸還給了教宗庇護六世[5],儘管他最終在流亡生涯中客死瓦朗斯。[6]據稱在法國人綁架庇護七世之前,教宗親手將漁人權戒折斷成兩半,這兩塊碎片隨後被帶到巴黎,直到路易十八時期才將其歸還羅馬。[5]1899年,據傳漁人權戒一度丟失,後由一名下級侍從尋回並交還給良十三世。然而在良十三世於1903年去世時,人們並未在其遺物中找到這枚戒指。[5]
自中世紀以來,天主教徒在見到主教(包括教宗)時,親吻戒指並伴以屈膝或低頭致敬的傳統便已確立。[3]到了20世紀初,教宗庇護十世還曾特別頒布限大赦,獎勵親吻漁人權戒的信眾。[3]不過教宗保祿六世後來廢除了這一傳統,也取消了諸如親吻教宗足部、面頰等其他表示臣服的禮節。[3]儘管如此,親吻戒指的習慣依然在部分地區延續下來。教宗方濟各(無論在擔任布宜諾斯艾利斯總主教時,還是即位為教宗後)通常會勸導信眾避免這一做法[3][7],因為他認為此類儀式帶有過於強調教權主義和世俗權力的意味。[7]
Remove ads
創造與設計
依循傳統,每位新任教宗就任時,皆為其鑄造一枚全新的漁人權戒。戒面通常雕刻有聖伯多祿垂釣的形象,並以拉丁文銘刻教宗之名[2][8](如本篤十六世為「Benedictus XVI」)。[9]歷代教宗所佩戒指風格各異,頗具個人品味[8]:庇護九世的華美戒指上鑲嵌有逾百顆鑽石;若望二十三世則偏愛簡約,以浮雕工藝製成戒面;若望保祿二世則採用鎚打金工藝,質樸而富有力度。[8]本篤十六世的漁人權戒由羅馬金匠克勞迪奧·弗朗基(Claudio Franchi)主持,八位工匠合力打造,使用黃金重達三十五克。[9]儘管傳統上漁人權戒以純金製成,教宗方濟各(2013年至2025年在位)卻選擇了以鍍金銀鑄成的款式。[2]尤為特別的是,方濟各所佩戒指並非新作,而是取材自意大利雕塑家恩里科·曼弗里尼(卒於2004年)為教宗保祿六世所設計的款式。[10]
展示和使用
在教宗加冕或就職的儀式上,總務樞機通常會將漁人權戒戴在新教宗右手的無名指上。[11]教宗本篤十六世由樞機團團長安傑洛·索達諾授予其戒指,隨後他親自佩戴戒指。[12]教宗方濟各在就職時,也由索達諾授予其戒指。[13]
本篤十六世每天都會佩戴漁人權戒,而其他包括本篤十六世的繼任者方濟各在內的當代教宗通常只在特定儀式上佩戴此戒指。[7]教宗保祿六世則慣常佩戴一枚不同的戒指,這枚戒指是為了紀念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7]
銷毀
教宗去世後,教廷總管會在樞機主教團的見證下,用錘子將教宗戒指(以及教宗印章)銷毀。[14][15]這一儀式通常發生在選舉繼任者的樞機主教會議之前的全體樞機主教會議上。[16]銷毀已故教宗印章戒指的做法最初是為了防止在教座出缺期間頒發偽造文件。[17]
破損的庇護九世漁夫戒指是蘇黎世瑞士國家博物館愛麗絲和路易斯·科赫收藏的2,500枚戒指之一。[18]
2013年教宗本篤十六世辭職時(這是六百多年來首次有教宗辭職),他的印戒並未被毀壞,而是被用鑿子在戒指上刻了兩個深深的十字形痕跡。[2][19]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