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渡邊氏東方蠟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渡邊氏東方蠟蟬
Remove ads

渡邊氏東方蠟蟬學名Pyrops watanabei),舊稱長吻白蠟蟲渡邊氏長吻白蠟蟲[2]渡邊氏長吻白蠟蟬[3],又稱提燈蟲燈籠蟲(包括其他提燈蟲屬 Fulgora之下的昆蟲,許多頭部前端有突出的蠟蟬均使用此俗名),為蠟蟬科東方蠟蟬屬下的一個種。分布於臺灣海南島中國大陸,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1000公尺以下的山區。

事实速览 渡邊氏東方蠟蟬, 保護狀況 ...
Remove ads

分類地位與學名

根據農委會台灣節肢動物類保育名單所稱,渡邊氏東方蠟蟬學名為 Fulgora watanabei,分類上屬於半翅目[註 1]蠟蟬科蠟蟬亞科(Fulgorinae)提燈蟲族(Laternarini)。種名則是松村松年為了紀念亡於北埔事件渡邊龜作之採集貢獻,在其採集之動物為命名時特別冠上其姓[4]

另外國際上半翅目蠟蟬科的分類仍然相當的混亂,原本已使用 Pyrops 取代 Fulgora,新的學名為 Pyrops watanabei,但由於仍然有爭議,故行政院農委會仍然使用舊名[5]

辨識特徵

成蟲

渡邊氏東方蠟蟬成蟲頭部相當長,末端呈球狀,密布許多白色斑點[6],此凸出之球狀物和兩複眼略呈等腰三角形。翅面上有黑及褐色斑點,腹部背面稍呈白色[7]。本種為大型半翅目,體長約 4.5 至 8 公分[8],前翅為黃綠色,翅面上有黑色及褐色斑點,腹部末端略呈白色,全身覆有白色蠟粉,故名為「白蠟蟲[4]

若蟲

若蟲外型與成蟲差異極大。剛孵化的若蟲身體顏色非常淺;過一陣子後,若蟲的體色會漸漸轉為黃褐色,且長出(頭部)突出物;較老熟的若蟲體色呈深褐色或灰褐色,體色與外型都與樹幹相似[2][6]

渡邊氏東方蠟蟬的卵產在植物樹皮上,卵呈長橢圓形,並覆蓋著一層具保護作用的白色蠟質[2]

生活史與生態習性

渡邊氏東方蠟蟬於夏季至秋季時常出現於中低海拔的山區,成蟲通常棲習於烏桕白臼的枝幹上,善跳,以樹汁為食,有翅卻極少飛行,遇到危險時會繞圈圈、跳開(如果在樹幹上會繞到後方躲藏或越爬越高)或振翅威嚇;若蟲活動力較旺盛且很敏感,遇驚擾時會躲(或跳)至別的地方,食物是植物汁液,選擇卻比成蟲多樣(成蟲只吸食烏桕與白臼的樹汁,也是成蟲多在這兩種樹上活動的原因)[6],老熟的若蟲由於外型和體色與樹皮相似,因此常出現於樹幹上,不易發現[2](齡期較小的黃褐色若蟲反而會遠離烏桕[6]);至於如何過冬、或是繁殖季節、生活史與季節消長仍不明,則有待觀查與研究[4][7][9]

渡邊氏東方蠟蟬主要分布於台灣北部 1000 公尺以下之山區[4][7],也有零星分布記載於宜蘭烏石鼻保護區[10]觀音海岸自然保護區[11],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9][12],屏東白賓山[13]。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獻記載,此種也分布於海南島尖峰嶺)、廣東省與廣西壯族自治區[14]

本種分布十分狹窄,且常成群生活,所以十分容易被成群捕獲。雖然沒有沉重的商業捕捉壓力,但人為採集仍可能導致族群走向滅絕,此外,因中低海拔森林的破壞,也是使渡邊氏東方蠟蟬族群減少原因之一。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資料指出,棲地破壞是目前面臨危機。由於棲習地面臨開發壓力危機,與人為棲地破壞[4]

Remove ads

生態保育

渡邊氏東方蠟蟬曾被公告為保育類動物[8][15],後來經過立法保育後,數量逐漸回升,終於在 2009 年除名[2][16]

註解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