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溶血隱秘桿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溶血隐秘杆菌
Remove ads

溶血隱秘桿菌學名Arcanobacterium haemolyticum)也稱為血溶性神秘桿菌,是隱秘桿菌屬的下屬物種,呈革蘭氏陽性。溶血隱秘桿菌是過氧化氫酶陰性兼性厭氧β溶血性非運動性的細菌。[1]已知溶血隱秘桿菌可引起頸部感染咽喉炎鼻竇炎溶血隱秘桿菌感染)。[1]

事实速览 溶血隱秘桿菌, 科學分類 ...
Remove ads

歷史

溶血隱秘桿菌最初由MacClean等人於1946年從患有喉嚨痛的美國軍人和南太平洋地區的人中描述。[2]由於它與另一個細菌屬棒狀桿菌屬Corynebacterium)的相似性,溶血隱秘桿菌最初被歸類為Corynebacterium pyogenes hominus亞種[3]幾十年來,它一直被稱為Corynebacterium haemolyticum。有關分類的爭議於1982年由Collins等人通過創建一個新的屬,即隱秘桿菌屬Arcanobacterium)來解決,[4][5]以根據其肽聚糖脂肪酸DNA特徵對Corynebacterium haemolyticum進行重新分類。

自最初描述以來,由溶血隱秘桿菌引起的疾病範圍已擴展到包括敗血症骨髓炎[6]溶血隱秘桿菌是革蘭氏陽性、兼性厭氧、過氧化氫酶陰性的桿菌(但在細菌生長過程中會轉變為球菌形狀),排列方式被描述為火柴盒或漢字排列。它在血液中生長,並且二氧化碳可以促進其生長。

Remove ads

檢測

溶血隱秘桿菌的血溶性可在人血瓊脂板上檢測到,建議對疑似含有溶血隱秘桿菌的樣本進行常規培養於人類血瓊脂上以將其與化膿性鏈球菌區分開來,因為溶血隱秘桿菌很容易與該菌種混淆。通過顯微鏡觀察形態差異也可用於區分它們,因為隱秘桿菌呈桿狀而鏈球菌呈球狀。[7]

溶血隱秘桿菌感染最常見於15至25歲的人群,表現為滲出性咽炎扁桃體炎並伴有頸部淋巴結腫大,症狀類似於β-溶血性鏈球菌或病毒感染。20%至25%的病例會出現胸部、腹部、頸部或四肢的皮疹,如果在沒有明確診斷的情況下開始β-內酰胺治療,就會增加誤診為鏈球菌感染或青黴素過敏的風險。[3]

溶血隱秘桿菌通常與典型的呼吸道病原體(如鏈球菌)一起出現在多種微生物感染中。從還含有溶血隱秘桿菌的標本中分離出典型病原體可能是導致遺漏該生物體的部分原因。

病理學

在高達2.5%的病例中,溶血隱秘桿菌是喉嚨痛的病因。[8]在一項研究中,它是1.4%的應徵者咽炎的病原體。[9]它很少出現在健康人的皮膚或喉嚨中,這意味着它不是常見細菌菌群的成員。[3]

目前尚不清楚溶血隱秘桿菌導致感染或相關皮膚表現的機制。已知該生物體會產生未表徵的溶血素、神經氨酸酶磷脂酶D(PLD),後者優先作用於鞘磷脂。已知PLD會導致組織損傷,但該細胞外毒素所引起的細胞毒性在疾病中的作用尚未確定。

已報導有化膿性胸膜炎的病例。[10]

治療

從人體分離的溶血隱秘桿菌對紅黴素(擬作為一線藥物)[11]克林黴素慶大黴素頭孢菌素敏感。

腸胃外抗菌藥物的使用必須限制於嚴重感染。

參見

  • 溶血隱秘桿菌感染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