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滿洲國外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满洲国外交
Remove ads

滿洲國外交是關於滿洲國成立後的國際關係概況。滿洲國於1932年3月1日成立後,日本薩爾瓦多最先給予承認。1933年1月,美國通告世界各國,不要承認滿洲國。1933年2月,國際聯盟通過決議,肯定中國對中國東北擁有主權,不承認滿洲國的合法性。1934年,英國表示,永不承認滿洲國。

Thumb
承認滿洲國的國家及政權(1943年)
   滿洲國
  受日本控制的國家及傀儡政權
  其他國家

不過,隨着軸心國聯盟的成立、以及滿洲國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滿洲國陸續獲得其成員國承認。至1943年,滿洲國共獲得23個國家的承認。[1]

歷史

1932年3月1日,滿洲國政府發布《建國宣言》[2],正式成立滿洲國,首都長春(後改名為新京),領土範圍包括現今遼寧、吉林和黑龍江3省全境[註 1],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承德[3]。隨後,滿洲國外交總長謝介石向日、美、英、法、德、意、蘇等17個國家發出通告,希望建立外交關係[1]

1932年6月14日,日本眾議院通過決議,率先承認滿洲國;9月6日,日本內閣也通過決議承認滿洲國。同年9月23日,蘇聯同意滿洲國向莫斯科新西伯利亞等城市派駐領事官員。1933年1月15日,美國通告世界各國不要承認滿洲國。1933年2月,國際聯盟以44票贊成、1票棄權、1票反對通過決議,肯定中國對東北擁有主權,不承認滿洲國的合法性。1934年3月13日,英國表示永不承認滿洲國。[1]

1937年軸心國聯盟成立後,德國意大利承認滿洲國。1939年,滿洲國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其成員國陸續宣布承認滿洲國。根據滿洲國政府出版的《滿洲建國十年史》,1943年世界上約有80個政權(包括傀儡國和占領國),承認滿洲國的共23個[4]

Remove ads

邦交國

更多信息 序號, 國家 ...
Remove ads

雙邊關係

日本帝國

Thumb
1932年9月15日《日滿議定書》的簽印
Thumb
「日、華、滿協助天下太平」的宣傳畫

1932年3月,滿洲國建國後,由駒井任「國務院」總務廳廳長,總攬大權[12]:28,各機關均有日本人擔任要職[13]:101

1932年6月14日,日本眾議院通過決議,承認滿洲國。8月8日,日本派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為駐「滿洲國」特派全權大使及關東長官,其權力等於總督[12]:29。9月6日,日本內閣通過決議,承認滿洲國。9月13日,日本武藤信義為「大使」,並於15日簽訂《日滿議定書》,日本正式承認滿洲國。11月24日,日本正式任命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為駐滿洲國大使。[5]

1935年2月12日,滿洲國與日本簽訂關稅協定。同年4月6日,滿洲國皇帝溥儀第一次訪問東京日本天皇裕仁到東京車站迎接。5月2日,滿洲國皇帝溥儀頒布《回鑾訓民詔書》,表示自己與日本天皇「精神如一體」,滿洲國與日本「一德一心」,形成「不可分」的關係[14]

1937年11月5日,日本與滿洲國締約,日本撤廢在滿洲國領土上的治外法權。所有以往根據日清政府條約由日本管轄的滿鐵附屬地管轄權均轉交於滿洲國政府。[5]

1940年6月26日,滿洲國皇帝溥儀第二次訪問東京,此次訪問的主要目的是迎接日本天照大神回滿洲國供奉。同年7月15日,滿洲國皇帝溥儀頒布《國本奠定詔書》,宣稱滿洲國的建立是和日本一樣,都始於「天照大神」,並把「天照大神」作為滿洲國的「建國元神」加以供奉。[14]

1942年3月1日,滿洲國皇帝溥儀頒布《建國十週年詔書》[15]。自此,滿洲國對日本的稱謂,從之前的「友邦」、「盟邦」改作「親邦」,即以日本為父母之國[14][16]

1943年4月1日,日本首相東條英機訪問滿洲國。[5]

Remove ads

納粹德國

德國對滿洲國開始只開展商貿關係、不承認有政治涵義。1933年6月21日,前德國駐哈爾濱領事格波利,對《哈爾濱時報》記者發表談話稱,德國方面對於滿洲「新國家極為注意」,並願意發展相互間的商務關係,引發了中華民國政府的擔憂。對此,德國外交部在3月3日照會中方稱「德方不承認滿洲國的立場並無任何改變」。1936年4月30日,德國外匯局與滿洲國政府在日本東京簽署了《德滿貿易協定》。1937年3月,德國向滿洲國正式派駐了一名商務專員克諾爾,面對國民政府交涉,德方稱「此舉完全是為履行易貨協定的需要,沒有政治意義,更不意味着承認滿洲國;而且克諾爾不具有外交官身份,也不與滿洲國政府發生聯繫」。[17]

1937年11月29日,意大利在加入日、德簽署的《反共產國際協定》後率先承認滿洲國。1938年2月,希特勒在國會演講中宣布即將承認滿洲國。5月12日,德國與滿洲國在柏林簽訂修好條約。[17]呂宜文出任滿洲國駐德國公使,和書記官王替夫等人赴德國就任[18]

1945年4月11日,滿洲國中止和德國外交關係。[19]

Remove ads

中華民國

為支援配合滿洲國的成立,日本於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在上海策劃了「一二八事變」。事變發生後,十九路軍奮起抵抗,而南京國民政府宣布遷都洛陽。1932年3月1日滿洲國成立後,日軍於3月3日自行宣佈停戰[20]:1。1932年3月24日,中日在上海談判,並於5月5日簽署了《淞滬停戰協定[12]:35,並把十九路軍調往福建剿共。1932年4月15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於發表《對日宣戰通電》,提出「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的主張[21]。1933年1月,長城戰役山海關戰鬥爆發,張學良退至關內[22]。同年3月,日本關東軍攻占熱河,並將熱河併入滿洲國[23]:8,然後主動提出與國民政府舉行休戰談判[24]。5月31日,國民政府與日軍簽署塘沽協定[25],默認了滿洲國的存在[26]。1935年後,中華民國與滿洲國建立了通郵、通車、通航及貿易聯繫。

1940年3月30日,在大日本帝國陸軍中國派遣軍扶持下,汪精衛等投靠日本中國國民黨黨員於南京成立「南京國民政府」,與當時的重慶國民政府分庭抗禮。1940年12月10日,汪精衛派特使、外交部長徐良滿洲國首都新京,向溥儀遞交國書,開始國交。1941年1月和8月,滿洲國與汪精衛政府互派大使。滿洲國駐中華民國(汪精衛政府)的兩任大使分別是呂榮寰李紹庚[27]。1942年春,汪精衛訪問滿洲國,發表演講時說:「我們昔日為同胞,今日仍為同胞,他日更為同胞。」[28]

Remove ads

其他政權

九一八事變後,波蘭就在國聯支持日本建立滿洲國,拉攏日本對抗蘇聯。9月1日二戰爆發後,蘇、德聯合夾擊波蘭,波蘭被瓜分亡國。波蘭流亡政府於1942年2月24日宣布取消承認滿洲國。[29]

1934年3月2日,羅馬宗座(梵蒂岡)發布敕令,委任吉林教區主教高德惠(法國人)為「駐滿羅馬教皇代表」,但這是否屬於承認滿洲國卻存在爭議[30][31][32][33]

1942年11月,鄭禹任滿洲國駐泰國全權公使,任內被授予續二級柱國勳章。1944年8月,鄭禹調離泰國。[34]

滿洲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一直有邊界糾紛,在1939年引發日本關東軍蘇聯紅軍之間的諾門罕戰役。日本戰敗後,擱置「北進」計劃,轉而掉頭實行「南進」計劃。[35]

1942年,日美進行非正式外交談判日語日米交渉形成日美諒解案,希望美國政府承認滿洲國,其後6月美方提案同意與日本就滿洲國問題進行友好談判,但雙方最終並未達成協定[36]

Remove ads

國際組織

1939年,滿洲國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37]。這是納粹德國與大日本帝國在1936年11月25日簽訂的反對共產國際蘇聯的協定。加入此協定以後,滿洲國的邦交國數量增加到了23個[38][39]

注釋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