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哈爾濱白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哈爾濱白俄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居住於哈爾濱的俄羅斯裔居民。在蘇聯時期,常以中東鐵路人(俄語:КВЖДист)或哈爾濱人(харбинец)指代一切中東鐵路有關人士,無論是否居住在哈爾濱。
十九世紀末開始,俄國開始在北滿修建「東清鐵路」(中華民國建立後改稱中東鐵路),開始向鐵路沿線,尤其是鐵路樞紐哈爾濱移民。1918年,俄國爆發布爾什維克革命,大批俄國軍人、貴族和平民避難至哈爾濱,使哈爾濱成為俄國境外最大的俄國人聚居地。哈爾濱白俄創辦了幾十間俄國人學校,並出版俄文雜誌和報紙。
滿洲國時代,白俄居民受到滿洲國政府的壓制。1935年,蘇聯將中東鐵路出售給滿洲國。一些俄國人在蘇聯政府鼓勵下返回蘇聯。後來這些人中的大多數受到斯大林領導的蘇共清洗。[1]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哈爾濱白俄大多陸續遷出。赫魯曉夫上台後,1954、1955年又有大批哈爾濱白俄被當做僑民遣返回蘇聯[2][3]。目前哈爾濱白俄及後裔分布於俄羅斯、美國、以色列及南美國家。
Remove ads
歷史

1898年,俄國考察隊選中位於松花江與其支流阿什河之間的三角地帶,定為東清鐵路樞紐,將鐵路工程局設在這裡,並着手進行城市規劃,即今哈爾濱市區,是為哈爾濱建城之始[4]。因此,最早在哈爾濱定居的俄國人以東清鐵路雇員和工人為主。1899年,哈爾濱約有1.4萬名俄國僑民,並在這裡設立醫院、教堂、學校。1903年,《哈爾濱信使報》(Харбинский вестник)正式創刊出版[5]。1907年,東清鐵路管理局局長霍爾瓦特公布《哈爾濱自治公議會章程》,將埠頭區(今道裏區)、新市街(今南崗區)和香坊區7平方公里土地劃為市區,歸議會管轄[6]。
1905年,俄國在日俄戰爭戰敗,雖不少俄僑就此離開滿洲,但亦有諸多僑民仍定居長留在此,並且迎來大批世界各地的移民。1913年,哈爾濱市人口達68,549人,共計有53種國籍、47種語言,以俄國人和中國人為主,且以移民為主,僅有11.5%的人口是在哈爾濱出生。1914年,哈爾濱的俄僑人口達43,500人,占哈爾濱人口的64.5%[5]。
Remove ads

1917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俄國工人和士兵也在哈爾濱成立哈爾濱工兵代表蘇維埃,意在取代先前的自治機構,同年9月由馬特米揚·柳廷出任主席。1917年10月26日,十月革命的消息傳到哈爾濱,哈爾濱爆發群眾遊行,喊出「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口號。1917年12月,應霍爾瓦特請求,奉軍進駐市區干涉布爾什維克起事,並將蘇維埃勢力逐出哈爾濱[8]。此後,大批反對布爾什維克的「白俄」群體遷入哈爾濱,約有10萬至20萬人,其中有白軍士兵將官、原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官員、知識分子、普通民眾等,哈爾濱成為大規模的猶太人和白俄流亡地,為俄國境外最大的俄僑聚居地。20世紀20年代早期,哈爾濱俄裔人口逾12萬,達到歷史最高峰[7][9]。
哈爾濱白俄群體在哈爾濱設立東正教堂、學校及各種社會組織,哈爾濱市內有多達26座東正教堂[10]、15所中學、6所高等學校、1所神學院、25所專業技術和職業學校,以及童子軍、東正教兄弟會、青年組織等,共有140個社會組織,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俄羅斯法西斯黨。俄羅斯正教會域外教會大主教納法奈爾曾言:「哈爾濱這座由俄國人在中國領土上建立的城市,在革命後25年裡仍維持着典型的俄國省城風貌,……蒙上帝恩典,哈爾濱延續了四分之一世紀前正常的革命前的俄國生活[11]。」1938年,哈爾濱是世界唯一一處全城慶祝羅斯受洗950周年的地方[12]。
1920年,蘇俄政權日益鞏固,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宣布中止同沙俄政府的外交關係,拒絕承認其公民的治外法權,並就此收回中東鐵路附屬地行政權,控制哈爾濱的法院、警局、監獄、郵局及科教機構等公共機構,成立東省特別區。1924年,中國同蘇聯簽署《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蘇聯宣稱放棄在華條約特權,並包含有關中東鐵路暫行管理規定,僅限持中國或蘇聯國籍人士在中東鐵路工作,致使哈爾濱俄僑分化為兩批勢力:一批選擇加入蘇聯國籍,另一批維持無國籍人士身份,並就此失業另尋生計。許多白俄僑民在這一時期離開哈爾濱,前往上海、歐洲、北美。蘇聯政府亦在1924年於哈爾濱設立總領事館[13]。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控制滿洲,成立滿洲國政權。1934年,為管理滿洲國境內俄僑,日本當局成立滿洲帝國俄羅斯人移民局,主要是管理未持有蘇聯國籍的白俄僑民[14]。1935年,蘇聯正式將中東鐵路出售予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鐵路蘇方人員開始由哈爾濱及中東鐵路沿線撤退回國,包括原中東鐵路蘇聯職工6,028人,家屬14,607人。這一時期返回蘇聯的蘇聯籍僑民約有近3萬人[15]。1937年蘇聯大清洗期間,許多原中東鐵路歸國俄僑因《內務人民委員會第00593號命令》而被判處間諜和反革命罪遭當局批捕處決。也有許多哈爾濱俄僑支持日本及滿洲國統治而留在當地,接受俄羅斯人移民局管理,但在蘇德戰爭期間須佩戴胸章及號牌以標識其白俄身份。在滿洲國時期,俄僑境況不容樂觀,失業、犯罪問題日漸嚴重,白俄也未受到當局優待,許多白俄在滿洲國邊境服役,還面臨被當局指控為蘇聯間諜的風險。境內也多有反猶太騷亂。這一時期繼續有大量僑民離開哈爾濱,其中近半是猶太人,許多人前往上海、北平、天津、青島等其他中國城市[15]。
-
1934年在哈爾濱舉行的滿洲帝國俄羅斯人移民局成立宴會
-
哈爾濱街頭的俄文廣告
-
哈爾濱中央大街的俄文招牌
-
俄羅斯法西斯黨成員,攝於1934年
-
20世紀30年代,哈爾濱俄僑詩人代表
Remove ads
1945年,蘇聯紅軍發動八月風暴行動占領滿洲,大量俄僑被認定為白俄分子及同日本當局有合作關係,而囚禁於集中營,其中包括這些僑民的子女,許多人持有其他非蘇聯國家的國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哈爾濱白俄陸續遷出。赫魯曉夫上台後,1954、1955年又有大批哈爾濱白俄被當做僑民遣返回蘇聯[2][3]。這些僑民只能在哈薩克定居,不能前往莫斯科或列寧格勒。到20世紀60年代,哈爾濱的俄僑群體堪稱就此不復存在[16]。
仍有約9百人未曾離開,而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成為中國俄羅斯族,歷經三年困難時期、文化大革命及中蘇邊界衝突。哈爾濱的俄僑群體也深刻影響了這座城市的當代文化,包括飲食、建築等[17]。2002年,哈爾濱居民瑪麗亞·米羅諾娃在接受《消息報》採訪時坦承:「我自己已經三十年沒說過俄語了。這也不奇怪,以前在街上說一句俄語,紅衛兵就能把人打死。現在很多人都忘了俄語了——我們用漢語交流[17]。」2006年,哈爾濱最後一位「老俄僑」葉弗羅西尼婭·安德烈耶夫娜·尼基福羅娃去世[18][19][20][21][22]。
21世紀初,哈爾濱的俄僑社區又逐步擴大,但主要是來哈爾濱工作、經商及學生、跨國家庭成員。2005年,哈爾濱俄羅斯俱樂部成立。2010年,哈爾濱的俄羅斯僑民約有兩千人[23]。2017年6月25日至30日,首屆「世界原居哈爾濱人交流大會」在哈爾濱召開[24]。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