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漠南蒙古

居住于大漠以南的蒙古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漠南蒙古
Remove ads
Remove ads

漠南蒙古,即中國歷史上對居住於大漠(戈壁沙漠)以南的蒙古族的歷史稱謂,其居住地域大概為今內蒙古自治區(不包括北部的呼倫貝爾西套蒙古)。金末至13世紀中葉,長城以南的漠南地區仍為漢族聚居地,[1]元朝初年才成為蒙古族聚居地。元末民變明朝建立後,元順帝率殘餘勢力退至塞外,史稱北元。北元隨後瓦解並分裂成許多部落。明朝將蒙古本部稱為「韃靼」,這其中在戈壁以南遊牧的部落和兀良哈三衛混雜,隨後演化為明末的漠南蒙古各部,諸部雖名義上奉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所在的察哈爾共主,實則割據一方、互相攻伐。[2]

後金興起時即征服察哈爾,林丹汗在潰逃青海途中亡故,其子額哲於1635年向皇太極投降,並獻出寶璽,漠南蒙古也被後金(後為清朝)吞併,成為其內札薩克。此後直至清末,在《理藩院則例》等清朝官書中,「內札薩克」取代「漠南蒙古」之名,與喀爾喀蒙古(漠北蒙古)相對。之後逐漸構成了中國蒙古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的主體。

Remove ads

兩翼蒙古

Thumb
明末同時期漠南蒙古左右翼

達延汗將蒙古本部分為六萬戶後,隨着博迪阿拉克汗時期兀良哈萬戶的覆滅及土默特萬戶俺答汗的興起,東蒙古各部逐漸分散,除外喀爾喀七部留居漠北之外,漠南蒙古分左右兩翼,因蒙古人視角「坐北朝南」,故東為左翼、西為右翼。

左翼由蒙古大汗統領,包括察哈爾諸部內喀爾喀五部(後與兀良哈三衛融合)、科爾沁諸部;還有合撒兒後裔的茂明安部烏喇特部;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後裔的四子部翁牛特部;別勒古台後裔的阿巴哈納爾等部。

右翼在順義王俺答汗一系的支配下相對獨立,並繁衍出許多支系,鄂爾多斯土默特諸部形成兩個穩定的部落集團。永謝布萬戶的各部以喀喇沁、永謝布、阿蘇特各部最強,逐漸自立。[2]

阿嚕蒙古

此時文獻中將大興安嶺以西的一部分漠南蒙古部眾稱為阿嚕蒙古阿祿部[3][4]「阿嚕(蒙古語Ар,嚕或寫為魯)」即蒙古語的「後邊」之意,指山陰。「阿嚕蒙古」狹義上只指成吉思汗三個弟弟哈薩兒別里古台哈赤溫三人的後裔部眾茂明安阿魯科爾沁烏拉特四子部阿巴噶阿巴哈納爾、伊蘇特、翁牛特、喀喇車裡克九部。[5]清初時用「阿魯」來稱呼游牧於大興安嶺以西的漠南蒙古部族,與清代中晚期外蒙古的蒙古語名稱相同但指代不同。

關聯條目

明末清初時的蒙古(明代蒙古

清末以來的中國蒙古族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