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宗正、宗伯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宗正,是漢朝九卿之一,為中央政府管理皇族相關事務的職官。漢高祖七年二月,漢朝初次設置宗正官[1][2],掌管宗室外戚的屬籍,並參與宗室犯罪的審理,皇帝、皇后的廢立,參與皇室婚喪儀式。[3]漢平帝元始四年,宗正更名為宗伯,王莽新朝時期改為秩宗,東漢建立後又恢復為宗正。[4]漢朝宗正大多以劉氏宗室出任,楚元王劉交的後裔在西漢多次出任宗正,甚至因此改姓宗政姓[5][6]

西漢

宗正

姓名 世系 在位時間 在位期間的皇帝 史書記載
西漢宗正
劉郢客 楚元王劉交次子 高后二年—文帝前元二年
前186年—前178年
高后(稱制)
漢文帝
《漢書·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7]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8]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9]
不詳 ?—文帝前元六年 —?
?—前174年— ?
漢文帝 《史記·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10]
劉禮 楚元王劉交三子 ?—文帝後元六年—景帝前元三年
?—前158年—前154年
漢文帝
漢景帝
《史記·卷十·孝文本紀第十》[11]
《史記·卷二十二·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12]
《史記· 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13]
《漢書·卷四·文帝紀第四》[14]
《漢書·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15]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16]>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17]>
《漢書·卷四十·張陳王周傳第十》[18]
《資治通鑑·卷第十五·漢紀七》[19][20]
《資治通鑑·卷第十六·漢紀八》[21]
劉通 代頃王劉喜孫,德哀侯劉廣 景帝前元三年—景帝前元六年
前154年—前151年
漢景帝 《史記·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22]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23]
《漢書·卷三十五·荊燕吳傳第五》[24]
《資治通鑑·卷第十六·漢紀八》[25][26]
劉棄 不詳 ?—元朔四年—?
?—前125年—?
漢武帝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27]
《漢書·卷五十·張馮汲鄭傳第二十》[28]
劉受 不詳,與後一劉受不是一人[29] ?—元狩元年—?
?—前122年—?
漢武帝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30]
劉受 楚元王劉交孫,沈猶夷侯劉歲 元狩四年—元狩五年
前119年—前118年
漢武帝 《漢書·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31]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32]
任安[33] 非劉氏子孫 ?—元狩六年—?
?—前117年—?
漢武帝 《史記·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34]
劉安國 不詳 ?—元鼎四年—?
?— 前113年 —?
漢武帝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35]
劉長樂 不詳 ?—征和三年—?
?— 前90年—?
漢武帝 《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36]
《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二·漢紀十四》[37]
劉辟強 楚元王劉交孫,紅懿侯劉富 始元二年
前85年
漢昭帝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38]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39]
劉德 楚元王劉交曾孫,宗正劉辟強子 元鳳元年
前80年
漢昭帝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40]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41]
劉德 楚元王劉交曾孫,宗正劉辟強子 元鳳三年—五鳳二年
前78年—前56年
漢昭帝
海昏侯
漢宣帝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42]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43]
《漢書·卷六十三·武五子傳第三十三》[44]
《漢書·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45] [46][47][48]
《漢書·卷七十二·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49]
《漢書·卷七十四·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50]
《資治通鑑·卷第二十四·漢紀十六》[51][52]
劉丁 不詳 五鳳二年—?
前56年—?
漢宣帝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53]
劉向 楚元王劉交玄孫,陽城繆侯劉德 初元元年—初元三年
前48年—前46年
漢元帝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54]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55]
《漢書·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56]
《漢書·卷九十三·佞幸傳第六十三》[57]
《資治通鑑·卷第二十八·漢紀二十》[58]
劉臨 不詳 ?—永光四年—?
?— 前40年—?
漢元帝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59]
劉慶忌 楚元王劉交六世孫,陽城節侯劉安民 竟寧元年—建始三年
前33年—前30年
漢元帝
漢成帝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60][61]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62]
劉通 不詳 建始三年—?
前30年—?
漢成帝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63]
劉順 不詳 河平元年— 陽朔元年
前28年— 前24年
漢成帝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64]
劉武成 不詳 陽朔元年—鴻嘉元年
前24年—前20年
漢成帝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65]
劉慶忌 不詳,與前一劉慶忌不是一人[66] 鴻嘉元年
前20年
漢成帝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67]
劉它人 不詳 ?—永始三年—?
?— 前14年—?
漢成帝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68]
劉交 不詳 永始四年—建平四年
前13年—前3年
漢成帝
漢哀帝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69]
劉容 不詳 ?—建平四年—?
?—前3年—?
漢哀帝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70]
劉宏 不詳 ?—元壽二年—?
?—前1年—?
漢哀帝 《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傳第六十七下》[71]
《資治通鑑·卷第三十六·漢紀二十八》[72]
劉容 不詳 ?—元始元年—?
?—1年—?
漢平帝 《漢書·卷十二·平帝紀第十二》[73]

宗伯

姓名 世系 在位時間 在位期間的皇帝 史書記載
西漢宗伯
劉容 不詳 元始四年—元始五年
4年—5年
漢平帝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74]
劉岑 楚元王劉交七世孫,陽城釐侯劉慶忌[75] 元始五年—?
5年—?
漢平帝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76]
劉宏 不詳 ?—居攝二年—始建國元年—?
?—7年—9年—?
孺子嬰 《漢書·卷八十四·翟方進傳第五十四》[77]
《漢書·卷九十九中·王莽傳第六十九中》 [78]

東漢

姓名 世系 在位時間 在位期間的皇帝 史書記載
東漢宗正
劉延 不詳 建武元年—?
25年—?
漢光武帝 《後漢書·卷二十八上·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上》[79]

《資治通鑑·卷四十·漢紀三十二》[80]

不詳,惠棟認為名叫劉吉[81] ?— 建武十七年—?
?—41年—?
漢光武帝 《後漢書·卷十上·皇后紀第十上》[82]
劉平 不詳 永平三年—永平十一年
60年—68年
漢明帝 《東觀漢記·傳十》[83]
《後漢紀·後漢孝明皇帝紀上卷第九·永平三年》[84]
《後漢書·卷三十九·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85]
劉匡 漢光武帝族父 永平年間 漢明帝 《東觀漢記·傳九》[86]
《後漢書·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87]
《後漢書·卷二十七·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88]
劉般 楚孝王劉囂曾孫,楚王劉紆 建初元年—建初三年
76年—78年
漢章帝 《東觀漢記·傳十》[89]
《後漢書·卷三十九·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90]
《初學記·卷十二·職官部下》[91]
劉軼 梁孝王劉武後裔,騎都尉劉昆 建初三年—?
78年—?
漢章帝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92]
《後漢書·卷七十九上·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93]
劉方 不詳 ?—永元元年—永元四年
89年—92年
漢和帝 《後漢書· 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94]
[95]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96]
《後漢書·卷四十五·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97]
《資治通鑑·卷第四十八·漢紀四十》[98]
劉愷 楚孝王劉囂玄孫,居巢侯劉般 永元十三年
101年
漢和帝 《後漢書·卷三十九·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99]
劉授 不詳 ?—延光元年
?— 122年
漢安帝 《後漢紀·後漢孝安皇帝紀下卷第十七·延光元年》[100]
《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第五》[101]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漢紀四十二》[102]
劉瑋 不詳 ?—延光三年—?
?—124年—?
漢安帝 《後漢書·卷十五·李王鄧來列傳第五》[103]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漢紀四十二》[104]
劉珍 不詳 延光四年—永建元年
125年—126年
漢安帝
北鄉侯
《後漢書·卷八十上·文苑列傳第七十上》[105]
劉千秋 不詳,惠棟懷疑千秋是劉珍的別字[106] 不詳 漢安帝 《後漢書注·志第二十四·百官一》[107]
劉崎 代頃王劉喜後裔[108] ?—永建四年
?—129年
漢順帝 《後漢紀·後漢孝順皇帝紀上卷第十八·永建四年》[109]
《後漢書·卷六·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110]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一·漢紀四十三》[111]
劉矩 司徒劉光 延熹四年之前
161年之前
不詳 《後漢書·卷七十六·循吏列傳第六十六》[112]
劉寵 齊孝王劉將閭之子牟平共侯劉渫後裔,劉丕 延熹四年之前
161年之前
不詳 《後漢書·卷七十六·循吏列傳第六十六》[113]
劉祐 不詳 延熹四年之後
161年之後
漢桓帝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114]
劉猛 不詳 不詳 漢桓帝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115]
劉寵 齊孝王劉將閭之子牟平共侯劉渫後裔,劉丕 ?—建寧元年
?— 168年
漢靈帝 《後漢紀·後漢孝靈皇帝紀上卷第二十三·建寧元年》[116]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117]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六·漢紀四十八》[118]
劉祖 不詳 ?—建寧四年—?
?—171年—?
漢靈帝 《後漢書注·志第五·禮儀中》[119]
《風俗通義·十反第五》[120]
劉寬 代頃王劉喜後裔[108],司徒劉崎 不詳 漢靈帝 《後漢書·卷二十五·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121]
劉虞 東海恭王劉彊五世孫,丹陽太守劉舒 ?—中平五年
?—188年
漢靈帝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122]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123]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124]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125]
《三國志注·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126]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漢紀五十一》[127]
劉艾 不詳 ?—建安十九年
?—214年—?
漢獻帝 《三國志注· 魏書一·武帝紀第一》[128][129][130]
《後漢紀·後漢孝獻皇帝紀三卷第二十八·興平二年》[131][132]
劉焉 魯恭王劉余後裔 不詳 不詳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133]
《三國志·蜀書一·劉二牧傳第一》[134]
劉松 代頃王劉喜後裔[108],司徒劉崎孫,逯鄉昭烈侯劉寬 不詳 不詳 《後漢書·卷二十五·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135]
劉曜 漢文帝劉恆之子梁孝王劉武後裔[136] 不詳 不詳 《金石錄·卷十八》[137]
劉伯 不詳 不詳 不詳 《真誥·卷十五》[138]
《太平御覽·卷二百五十三》[139]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