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漫長的十九世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漫長的十九世紀(俄語:Долгий XIX век;英語:Long nineteenth century)是指1789年法國大革命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間的125年時間。這一說法最早見於蘇聯作家伊利亞·愛倫堡筆下,[1]隨後被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邦所推廣開來,用以指代對理解19世界歐洲的思想演變頗為關鍵的時間段。

背景

1949年,費爾南·布勞岱爾首先提出了「漫長的十六世紀」(法語:le long seizième siècle)的說法,用來指代1450年到1640年的歷史時期,[2]並將之稱為「公認的文學史類型」。此後,有不少學者對歷史進行過類似地劃分與界定。[3]例如,莎倫·凱特琳描寫過漫長的十七世紀(1589-1715年)中的法國社會,[4]愛德華·瑞格利則對漫長的十八世紀(1680-1840年)中的英國人口進行過論述,[5]大衛·布萊克本描繪過漫長的十九世紀(1780-1918年)中的德國歷史。[6]「漫長的十九世紀」不僅僅是學術論著中的術語,而被更廣闊的讀者群所認知,[7]並在相關的歷史、語言、藝術研究和討論中被引用。[8][9][10][11]

定義

霍布斯邦在其若干論著中將法國大革命論證為漫長的十九世紀的開始,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論證為漫長的十九世紀的結束。法國大革命帶來了普遍和平等的公民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持久的歐陸均勢被消除。他還在其後的論著中追隨伊萬·貝倫德英語Iván T. Berend的說法,將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1991年蘇聯解體定義為「短暫的20世紀」(英語:Short twentieth century)。[12]彼得·斯特恩斯英語Peter N. Stearns則將漫長的十九世紀定義為1750年到1914年。[13]

宗教史

宗教史中,特別是在天主教會歷史中,漫長的19世紀是天主教會權力集中於教宗的時期。 這種集權與日益集權的民族國家和當代革命運動相對立,並使用了許多與其競爭對手相同的組織和溝通技術。 教會漫長的19世紀從法國大革命一直延續到1958年庇護十二世之去世。 [14]這涵蓋了傳統天主教勢力的衰落和國家內部世俗思想的出現,以及若望二十三世當選後教會內部新思想的出現之間的時期。

參見

參考資料

參閱書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