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澳大利亞政黨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澳大利亞政黨列表列舉了澳大利亞聯邦和地方主要政黨澳大利亞政治採取柔性兩黨制,故其政治體系中有兩個佔主要地位的政治團體,即澳大利亞工黨自由-國家聯盟。在聯邦層面眾議院151名議員中有16人不是主要政黨或政治聯盟的成員;而參議院中76名參議員中也有17人不是主要政黨或政治聯盟的成員。

澳大利亞議會有諸多鮮明特點,其中就包括其下議院——澳大利亞眾議院採取在單一選區使用完全優先排序複選制強制投票制度;而其上議院——澳大利亞參議院則採用可轉移單票制。其他政黨往往在聯邦或州議會的選舉成績更好,因為這裡採用比例代表制;但塔斯馬尼亞州除外,該州議會下議院採用代表制,但上議院則採用小選區制。

政黨歷史

兩個政治團體主導著澳大利亞政治光譜,因此形成了事實上的兩黨制

一個是澳大利亞工黨,這是一個與澳大利亞工人運動英語Australian labour movement有著密切聯繫的中左翼政黨。澳大利亞工黨成立於1893年,自1901年開始成為澳大利亞的主要政黨之一,而自1910年聯邦選舉英語1910 Australian federal election之後就成為澳大利亞的兩大黨派之一。目前,澳大利亞工黨在澳大利亞聯邦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昆士蘭州南澳大利亞州西澳大利亞州北領地首都領地為執政黨。

另一個則是保守主義自由-國家聯盟,它們在聯邦層面和新南威爾士州結盟,但在南澳大利亞州西澳大利亞州則處於競爭狀態。

該聯盟的主要政黨是中右翼自由黨。自由黨是自1909年由保護貿易黨自由貿易黨所合併組成的聯邦自由黨英語Liberal Party (Australia, 1909)這個存續至今保守政黨的現代形式。儘管該政黨在發展過程中更改過名稱,但其之間的議員和政黨架構在總體上是連續的;其現代形式是由羅伯特·孟席斯在1944年所創建。自由黨的總體政黨理念是自由保守主義

自1910年以來,歷任澳大利亞總理都是來自澳大利亞工黨自由黨及其前身政黨(含聯邦自由黨英語Liberal Party (Australia, 1909)民族黨統一澳洲黨等)。

自由黨與國家黨後來結成了政治聯盟。國家黨在歷史上尋求代表澳大利亞農村和農業利益,現關注農村煤礦利益。國家黨在議會上爭取的席位有限,一般不與自由黨發生直接競爭。它在意識形態上整體比自由黨要更加保守。

1987年,前昆士蘭州州長約翰·比耶克-彼得森英語Joh Bjelke-Petersen提出「約翰進軍堪培拉英語Joh for Canberra」口號,以個人名義競選澳大利亞總理但最後失敗。通常情況下,民眾並不認為國家黨會是自由-國家聯盟的主導政黨,也不認為澳大利亞總理會出自澳大利亞工黨自由黨以外的其他政黨。但澳大利亞歷史上曾經有兩次,任職副總理國家黨領袖在擔任總理的自由黨領袖去世或失蹤後繼任成為澳大利亞總理;他們分別是厄爾·佩吉(1939年4月7日-26日)和約翰·麥克尤恩(1967年12月19日-1968年1月10日)。此外還有一個特殊案例就是國家黨時任領袖阿瑟·法登是唯一經由自由-國家聯盟推選而出任澳大利亞總理的國家黨黨籍人選,他於1941年8月29日至10月7日出任由羅伯特·孟席斯辭職而空出的總理職位。

自由黨和國家黨在昆士蘭州北領地南澳大利亞州地區合併組成了新的政黨,這些政黨的名稱並不相同。昆士蘭自由國家黨成立於2008年,它是自由黨的一個分支(具有完全的自由黨資格),但同時也隸屬於國家黨(具有國家黨黨內觀察員資格)。如果該黨黨員在聯邦選舉獲勝,其議員席位既可以歸屬自由黨也可以歸屬國家黨。鄉村自由黨成立於1978年,它名義上是自由-國家聯盟的獨立成員,但卻實際上隸屬於自由黨和國家黨,其黨魁在國家黨內部還擁有投票權。鄉村自由黨實際上也是國家黨的舊稱。

而在聯邦層面,這些政黨都被統稱為「聯盟」。自1923年以來,聯盟一直存在於自由黨及其前身政黨與國家黨及其前身政黨之間;但這個聯盟也曾在1940年、1973年和1987年略有中斷。

從歷史上看,對於澳大利亞工黨自由-國家聯盟的支持往往是基於選民所處的社會階級上層階級中產階級通常支持自由-國家聯盟;而工人階級則一般支持澳大利亞工黨。但是自1970年代和198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工黨獲得大量中產階級支持,而自由-國家聯盟則獲得大量工人階級支持。因此這個因素也變得不再重要。[1]

兩黨所構建的雙頭壟斷在澳大利亞政壇相對穩定,自1910年以來的每次選舉中,兩大政治集團(工黨和聯盟)至少拿走70%的初選選票(包含兩大集團在各州或領地的附屬自治政黨)。第三黨最多在澳大利亞眾議院拿到超過10%的得票數,例如:澳大利亞民主黨1990年選舉英語1990 Australian federal election中拿下11.26%的得票;澳大利亞綠黨也分別在2010年2016年2019年2022年中拿下超過10%的得票。此外,由於澳大利亞對於無黨籍政客英語Independent politicians in Australia的支持而使得澳大利亞各主要黨派有時不得不達成協議來組建聯合政府。比如2010年2022年的聯邦選舉。

Remove ads

政黨門檻

依據澳大利亞的法律,澳大利亞各政黨為了維持其註冊狀態而必須證明其擁有一定的黨員人數。

在聯邦層面,自2022年起,除非該政黨目前至少擁有1名現任澳大利亞議會議員,否則該黨必須證明其擁有不少於1,500名黨員。[2][3] 而對於州或領地議會選舉,塔斯馬尼亞州首都領地要求政黨擁有100名黨員;南澳大利亞州北領地要求有200名黨員;維多利亞州昆士蘭州西澳大利亞州要求擁有500名黨員;而新南威爾士州則要求擁有750名黨員。[3]

更多信息 層級 (聯邦 / 州 / 領地), 黨員數門檻 ...
Remove ads

聯邦政黨

議會政黨

更多信息 政黨名稱, 政治光譜 ...
Remove ads

議會外政黨

更多信息 政黨名稱, 意識形態 / 政治訴求 ...
Remove ads

州和領地政黨

新南威爾士州

更多信息 政黨名稱, 意識形態 ...
Remove ads

維多利亞州

更多信息 政黨名稱, 意識形態 ...
Remove ads

昆士蘭州

更多信息 政黨名稱, 意識形態 ...

西澳大利亞州

南澳大利亞州

塔斯馬尼亞州

澳大利亞首都領地

北領地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