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
1967年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是1967年8月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一宗涉外事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涉外事件之一。[1][2]
背景
1967年5月,英屬香港發生六七暴動。[3]為了聲援香港左派將文革引入到香港的鬥爭,中共北京市委及社會各界發動了多次反英集會、遊行。[4][5]此外,在日趨熾烈的文革氣氛下,同年已發生多起衝擊外交人員的事件,如焚毀蒙古駐華大使專車事件、1967年莫斯科紅場事件。8月,中央文革小組成員王力、關鋒秉承林彪、江青的旨意,煽動造反派奪取了中國外交部的權力。[5]
因為自6月起《香港夜報》、《田豐日報》和《新午報》,這三家左派外圍報社連續刊登多篇煽動文章、鼓吹炸彈襲擊及發布假新聞意圖製造社會恐慌,[6]香港警方在8月9日以違反《出版條例》及《煽動條例》拘捕了這三家報社的負責人及承印人合共5人。8月10日,案件在中央裁判司署首次提堂,律政司表示根據《出版條例》在案件正式開審前,有權向法庭申請禁制令即時禁止涉案的三家報社繼續出版,現時先向這三家報社發出不得刊登煽動文章的警告,暫時不申請停刊禁令,法官在庭上向三家涉案報社發出嚴正警告,然而這三家報社在負責人被起訴後無視法庭警告,[7]在8月10日至15日持續刊登煽動文字,由於警告無效,律政司向法院申請停刊禁令,法院於8月17日頒令三家涉案報社停刊6個月。[3]:1578月20日下午,中國外交部向英國政府提出限時照會(最後通牒),要求港英政府在48小時內取消對三家左派報社的出版禁令,釋放19名被關押的駐港記者,否則一切後果由英方負責,並在報紙上公布。[8]
Remove ads
經過
8月22日,紅衛兵組織「反帝修聯絡站」組織數萬人在英國駐北京代辦處門口召開「聲討英帝反華罪行大會」。[5][9]大會由晚9點開始,抗議者「開始是守紀律的」[5][10],人群整齊地坐下、發表演講,並用揚聲器高呼反英口號。[10][11]
隨着48小時的最後通牒期限過去,在晚上10時45分左右,大批造反派群眾不顧警衛的阻攔沖入英國代表處,[5][12]破壞房舍的門窗,將家具往窗外扔出,又用汽油罐和燃燒瓶放火焚燒代辦處大樓和停泊的汽車。[5][12]駐華代辦霍普森爵士和駐華參贊柯利達在事件初時帶領職員和家眷前往代辦處的保險庫躲避,但不久因大樓被縱火,惟有從緊急出口逃生,[5][11]他們逃至院子時,紅衛兵將他們圍住,用棍棒毆打他們,並撕扯他們身上的衣物,[5][11][13]他們「不僅遭唾埃踢,還被迫向毛主席像鞠躬」,[5]霍普森堅拒向毛澤東像下跪,遭紅衛兵圍毆至血流披面、滿身傷痕,[14]並有多名外交人員在事件中受傷。[12]此外,霍普森的北京住所也遭到劫掠。[11]
隨後有消防車到達現場試圖滅火[10][12],但一度被紅衛兵所阻攔。[10][11]凌晨,周恩來總理和江青命令紅衛兵停止進攻。[5][11]後來有解放軍人員抵達,護送被圍困的英方人員撤離,前往瑞典、挪威、法國等歐洲國家的使館暫住,[5]但不得離開北京。[11]
Remove ads
各方反應
8月23日凌晨,周恩來總理緊急召見外事口造反派組織代表,強烈譴責了這次違法行為。[5][8]8月23日《人民日報》報道:「首都紅衛兵和革命群眾一萬多人昨晚涌到英國駐華代辦處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在門前舉行了聲討英帝反華罪行大會,並激於義憤,對英國駐華代辦處採取了強烈的行動。」[9]
霍普森等人雖獲解放軍人員從被包圍及縱火的代辦處護送離開,及被帶到在北京使館區內的其他歐洲國家使館暫住,但因為中國政府不許英方外交人員離境,故此英方人員事實上是被軟禁於北京使館區多個月。8月23日,為回應駐華代辦處被焚及外交人員被限制離開北京,英國政府宣布限制50到60名中國駐英外交人員出境;英聯邦事務大臣喬治·湯姆森(George Thomson)稱中方「公然踐踏他國主權」。[12]之後幾天,中國駐英代辦處(今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的人員和倫敦警察發生肢體衝突,有的外交人員還舉着毛主席語錄,中方有幾名人員受傷。[15][16]
1967年12月,在香港發生的左派暴亂結束,兩國關係轉趨緩和。1968年4月12日,仍然被中方禁止離開北京的英國駐華代辦霍普森,探望了在1967年7月21日被中國政府以「間諜罪」軟禁於住所地下室的英國籍記者安東尼·格雷。1968年8月,霍普森終於獲得中國政府發出離境許可,從北京飛抵香港。[17]
1971年3月2日,周恩來接見英國駐華代辦約翰·譚森(John Denson),[8]就代辦處被衝擊及焚毀的事件向英方作出正式道歉。[18]同年,中國外交部出資為英國代辦處修復房屋的工程竣工。[3]:163
對六七暴動的影響
因為中國政府限令港府在48小時內撤銷對三家左派報社的出版禁令及釋放19名左派媒體負責人和記者的最後通牒在8月22日晚上屆滿後,除了北京紅衛兵衝擊及焚毀英國駐華代辦處,中國當局沒有其他報復行動,[3]:164加之在事發後,中國總理周恩來立即召見外交部造反派代表,譴責毆打英國外交官員及搗毀駐華代辦處的魯莽行為,並且就事件聯繫英國政府進行溝通,英國政府因而了解到中國政府不會作出更激烈的行動支持左派在香港發起的暴動,更不會為此對香港出兵,紅衛兵縱火焚毀駐華代辦處的事件反而暴露了中方的底牌,[19]英國政府不用繼續顧慮港府強硬對付左派暴動會引來中方更強烈的反應,甚至爆發戰爭,當時由戴麟趾領導的港府因而有更大的空間採取強硬措施平息這場左派暴動。[20]這次嚴重外交事件亦促使中共中央重新審視對六七暴動的取態,周恩來因為文革和左派的鬥爭不斷升級,情況已難以控制,被弄得騎虎難下,在外交上也陷於被動,最終在同年12月叫停左派在香港進行的激烈鬥爭。[21]
Remove ads
英方人員後續情況
當晚在代辦處的23名英國外交官與職員中,有數人日後出任要職,如柯利達爵士(1978年任駐華大使)、艾博雅爵士(1994年任駐華大使)、約翰·韋斯頓爵士(1995年任常駐聯合國代表)、雷·惠特尼爵士(1978年任國會議員)。[13]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