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火車衝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火車衝浪(英語:Train surfing 或 train hopping、train hitching等)是指攀附在移動的鐵路列車外部的行為。[1] 這種行為可能會導致嚴重的身體傷害[2],原因包括由行駛中的列車墜落[3]、在電氣化路段觸及列車周圍高壓電設備而遭電擊[3]、超出路線淨空範圍而撞擊沿線周圍設施(如橋樑構造、隧道牆壁及洞口構造、月台構造、沿線鐵路機電或信號設施,或旁邊的列車等),或嘗試跳上或跳下行駛中的列車但未成功。現今,許多地區的鐵路相關法規禁止這種做法。儘管如此,它仍然被人們實踐,特別是在那些搭乘需求遠大於旅客列車車廂內部容量的鐵路上。

歴史



在早期鐵路上,人們乘坐火車車廂外側的現象已經出現。在早期鐵路上,人們乘坐火車車頂或踏板是很常見的。但隨着19世紀末火車規模和速度的提升,客車配備了與軌道完全隔離的座椅,以提高安全性,防止乘客在火車行駛時掉下車。然而,由於沒有車票,有些人還是選擇乘坐在車廂外側。
在美國,隨着內戰後鐵路向西部擴張,這種做法變得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被稱為「流浪漢」的流動工人中。在經濟大蕭條等大範圍動盪時期,對於那些無法使用其他交通方式的人來說,這種做法仍然被廣泛使用。
隨着20世紀上半葉西方有軌電車的興起,一些城市變得異常擁擠,乘客們不得不爬上踏板、車門、車鈎,有時甚至爬上車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戰爭時期,歐洲的火車衝浪也很常見。由於座位不足,士兵和難民經常爬到客車的車頂上。
20世紀中期,隨着鐵路運營商採取措施減少列車擁擠,並防止乘客擠在車廂外,許多西方國家的「火車衝浪」現象逐漸減少。然而,在東南亞和非洲等人口稠密的國家,包括鐵路在內的多種交通方式的擁擠問題日益嚴重,「火車衝浪」現象也隨之蔓延。
火車衝浪作為一種極限愛好最早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南非低收入青少年中,並很快傳播到世界其他國家。1988年6月17日,美聯社從里約熱內盧報道,描述了一名13歲的巴西青少年如何在火車頂上進行火車衝浪。記者喬治·梅德羅斯指出,1987年巴西約有150名火車衝浪者死亡,僅1988年第一季度就有至少40人死亡。文章稱,還有數百人受傷,其中一些人癱瘓。文章還指出,通勤鐵路的政府運營商已支付相當於70萬美元的死亡和受傷賠償金。整個20世紀90年代,通勤列車上的「火車衝浪」在歐洲鐵路附近的年輕人中變得流行起來。

在德國,「城鐵衝浪」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流行。到2000年,這一現象逐漸銷聲匿跡,但2005年,一群「城鐵衝浪者」在法蘭克福重新被發現。該團體的領隊自稱「火車騎士」,因乘坐德國最快的火車——ICE而聞名。幾年後,這位「火車騎士」在一次採訪中透露了一段他因患不治之症而死的網絡視頻,但該視頻是一位粉絲偽造的。[4][5]。2008年,40名青少年在火車衝浪中喪生。[6]。
在20世紀80年代的蘇聯,偶爾能看到青少年和年輕人在有軌電車上玩「火車衝浪」。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後,在俄羅斯和其他前蘇聯國家,居住在鐵路附近的青少年和年輕人出於對極限運動的興趣和經濟困難,開始在通勤列車上玩「火車衝浪」。到了21世紀,在莫斯科地鐵上也能看到「火車衝浪」的身影,並由此形成了各種團體和網絡社區。[7][8] 。
2000年代中期,莫斯科地區開始頻繁出現通勤列車取消和過度擁擠的情況。2010年夏天,莫斯科有10趟通勤列車因軌道維修而取消,導致列車擁擠和「火車衝浪者」數量急劇增加。「火車衝浪者」們開始通過互聯網自發組織起來,並在通勤列車、地鐵和長途旅客列車外討論舉辦大型「火車衝浪」活動。[9] 2011 年初以來,俄羅斯火車衝浪者就開始在俄羅斯最快的高速列車游隼號上衝浪。[10][11][12][13]2013年12月,兩名年輕男子因在從莫斯科開往聖彼得堡的游隼號列車上進行火車衝浪而被捕,這一案件已被國外報道。 [14]。2011年,俄羅斯有100多人因乘坐靜止的火車車頂並過於靠近架空電線而死亡或重傷,其中有數十名兒童。[15]。
在印度尼西亞,尤其是大雅加達地區,大量的人選擇火車上下班,[16]尤其是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因缺乏地鐵系統而陷入交通擁堵,於是市政府推出了「車手」等替代交通方式。雅加達的交通是東南亞最擁堵的,[來源請求]甚至可能是全世界最擁堵的城市之一。雅加達已經建立了快速公交系統,但收效甚微,因為沒有與繁忙的交通隔離。熱帶高溫和城市熱島效應也使得車廂頂部成為火車上唯一空氣流通的地方。自2013年起,印尼鐵路公司對售票系統進行現代化改造後,這種做法已被取消,該系統允許提前90天售票,並包括值機要求以及增加機車車輛數量。在KRL通勤線上,車站通過安裝旋轉閘門、實施非接觸式支付和鎖定車站進行了現代化改造。所有非通勤列車現在的乘客限制為100%至110%,而之前列車的載客量可以達到200%甚至更高。[來源請求]
Remove ads

日本鐵路始建於19世紀末,自始運營列車以來,其運行模式就以乘客乘坐車廂為前提。1900年頒布的《鐵道事業法》第15條規定:「持票人僅在有空位的情況下方可乘車」,第33條則規定,「乘坐列車內任何非客用部分」將被處以罰款。當時並未預料到乘客會乘坐車廂外,因此乘客若乘坐車廂外的車廂將受到處罰。然而,戰前曾有過為了應對輕軌(車廂較小、速度較慢)臨時擁堵而允許乘客乘坐車廂外的情況。[17]。
戰爭結束後,運送復員士兵和購物人群的需求急劇增加,但由於戰爭破壞造成車輛和煤炭短缺,運輸能力急劇下降,全國各地的乘客經常坐在車廂外面。[18]。隨着經濟穩定,補充車輛等措施的實施,這些問題逐漸平息,到了20世紀50年代幾乎聞所未聞。然而,在隨後經濟快速增長導致通勤人數驟增的鐵路線上,曾發生過通勤者被迫乘坐機車甲板外側或客車出入口站台的情況。[19]。
在日本,西方國家所見的「休閒列車衝浪」並不常見,但進入21世紀後,偶爾也會有人非法登上貨運列車或潛入車廂外。
Remove ads
現狀
在印度、孟加拉國和南非等國家,火車衝浪是一種常見的日常交通方式,由於這些新興工業化國家人口密度高,火車無法滿足需求,人們被迫這樣做。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拍攝火車衝浪視頻並將其發布到視頻網站的做法在世界各地變得越來越普遍。火車衝浪者使用社交網絡服務來尋找彼此。[20],也可以組織小團體旅行。在火車衝浪者群體較大的國家,他們會在當地火車外組織大型活動,參與人數可達數十人。
在印尼語中,火車衝浪者被稱為「屋頂騎手」。
動機
參加衝浪訓練的乘客中,有的將其視為一項極限運動,有的將其視為獲得免費乘車的一種方式,他們認為這比乘坐火車有很多優勢。[7][8]。
- 享受乘車樂趣,體驗速度
- 比車窗更開闊的視野
- 無需購票,無需額外付費
- 極其擁擠時也能舒適乘車
- 上下班時乘坐空間不足的列車
- 車廂過熱時也能舒適乘車
- 列車緩慢行駛時,在停靠前跳下車或換乘即將出發的列車
- 乘坐非客運列車(例如貨運列車或單獨運行的機車)
風險

預防與處罰

在許多國家,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和美國,火車衝浪都是非法的。許多鐵路部門密切監視車廂外的乘客,並雇用鐵路警察和安保人員來防止事故發生。警察和安保人員不斷在繁忙的車站和貨場巡邏,隨時準備逮捕火車衝浪者。在一些國家,鐵路警察會駕駛多用途車輛、越野車和巡邏車在鐵路設施內巡邏。而高速鐵路的車站和車輛段更受到監控。警方有時會發起協同突襲,將火車衝浪者從火車上帶走並逮捕。[23]。在一些國家,法律會對「火車衝浪者」處以高額罰款和短期監禁。在日本,根據《新幹線特別法》,違規者也可能面臨嚴厲的處罰。
2010年最後四個月,墨爾本至少 87人因與火車衝浪有關的指控而被捕。[24] 。 在俄羅斯,2011年10個月內,莫斯科逮捕了1,000多名火車衝浪者。[25]。 在印度,中央鐵路一天內就有153人因火車衝浪而被指控。 [26]。
為了勸阻人們從外面上車,鐵路運營商多次張貼警示牌,警告人們「火車衝浪」的危險。目前還沒有官方數據,但倫敦地鐵已經開展了一項反對「地鐵衝浪」的宣傳活動。[27]。
印尼鐵路公司一直在採取措施阻止火車衝浪者,包括在火車車頂上安裝鐵絲網、將火車衝浪者澆上紅漆、以及播放電視廣告警告人們,但這些措施都沒有效果。[28][29][30]。2012年,一系列混凝土球被懸掛在鐵軌上方,以消滅該地區的火車衝浪者。[29][31]。然而,該方法因具有潛在致命性且過度而受到批評[29][30]。
例如,東武鐵道和JR集團已在列車內外張貼告示,告知乘客在車廂以外的任何區域(例如駕駛室或列車外)乘車均屬犯罪行為,並採取特別嚴格的措施。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