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灰色地帶 (國際關係)
介於和平及戰爭的雙邊競爭狀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灰色地帶(英語:Grey-zone,grey zone,gray zone,gray-zone),是一個國際關係、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名詞,指兩個國家之間,在介於戰爭與和平之間模糊地帶的政治與軍事行動。用於軍事方面時,常稱為灰色地帶戰術(gray-zone warfare),灰色地帶策略(Grey zone tactic),或灰色地帶衝突(Grey-zone conflict),灰色地帶襲擾,灰色地帶威脅,是一個國家試圖侵略別國時,沒有將情勢立即上升至戰爭手段,而是製造軍事演習與小規模衝突,來對另一個國家施壓,消耗他們的戰爭資源,希望這個國家主動退讓或投降。
![]() |
這個名詞的正式定義出現在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在2015年發布的白皮書中。
概論
灰色地帶最早出現於國家安全政策的相關討論中,但這個名詞沒有嚴謹定義,常採用模糊的,短期的,這類形容詞來討論。
在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的定義中,灰色地帶是指「在國家與國家間,或是國家與非國家的行動者之間,介於傳統的戰爭與和平之間的競爭性行動」[1]。灰色地帶的一個特徵,是低於能夠合法進行戰爭行動,也就是戰爭權(Jus ad bellum),的水準之下。
美國蘭德公司為灰色地帶定義了八種行動:
- 低於軍事反擊機制的合法或正當性門檻。
- 切香腸戰術。
- 難以追溯的行動。
- 以法律和政治藉口正當化自身行動。
- 不威脅防守方的關鍵利益。
- 虛張聲勢威脅以避免戰爭。
- 非軍事性手段和準軍事壓力。
- 裂解目標國內的族群,製造政治紛爭。
在2010年代晚期,中國大陸開始對台灣發動灰色地帶攻擊,引起國際軍事學者對於灰色地帶戰術的重視[2]。中國大陸的灰色地帶攻擊,強調中國大陸在海洋及天空的軍事實力,對於台灣進行施壓,但仍然可以合理推諉,辯稱中國大陸並未進行實際的侵略行動[3]。為了對抗中國大陸在海上進行的灰色地帶攻擊,台灣方面擴充了海巡署的軍力[4]。
Remove ads
註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