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無綫電視配音組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無綫電視配音組(又稱:TVB配音組)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綫電視)旗下部門,1967年開台時已設立,亦是香港現時唯一直屬於電視台的配音組。配音組隸屬於節目協製科,配音員則是隸屬於藝員科。約於1980年代末分為粵語配音組及國語配音組。粵語配音組的職責是為外購電視劇、電影、動畫、綜藝及資訊節目進行粵語配音。國語配音組則主要為無綫電視自家製作的節目進行國語配音,以供中國內地及海外市場發行。
![]() |
歷史
無綫電視開台早期,以播放外購劇集、電影及節目為主,因此粵語配音是一項主要工作[1][2],當時的配音員不少是幕前演員出身[1]。隨著電視台的節目逐漸轉為本地製作為主,對配音的需求減少,進入1980年代,電視台配音員人手過剩、收入減少,出現轉投電影配音的趨勢[3]。
無綫配音組早期實行領班制[4]:29。一些說法為早期配音員團隊分成兩組,分別由丁羽及姜中平擔任領班[5][6]。1970年代則有一組由朱江擔任領班[6]。而據配音員馮錦堂(1979年入行)之說,開台前籌備期間的初代配音組,分別為姜中平及宗燦枝領班的兩組,1970年代擴編為四組,包括日班的丁羽(第一組)及譚炳文(第二組)、夜班的盧國雄(第三組)及周慶良(第四組) [4]:29。1970年代後期已從領班制轉為公司制[4]:29。1968年《香港電視》對配音組的專訪中,則介紹了負責撰稿的姚普光(亦擔任《歡樂今宵》編劇)、負責音響效果的陳鍊[1]。1970年無綫啟用兩個設有新式設備的配音室,當時的報道指為「本港第一家採用錄影設備的配音機構」,當時配音組由馮偉君、李欣榮、劉益穎三名年青員工負責編排工作,工程主管為鍾德偉。[7]
據1979年[2]至1982年[8]的報刊訪問,當時李欣榮已成為配音組主管。據1980年《香港電視》對配音組的專訪,當時配音組約有四十位配音員,多為男性,導配則有五人[9]。1982年的專訪則訪問了李欣榮及負責音響效果的吳國華,當時配音員有三十多人[8]。
隨著1990年代麗音雙語廣播的發展,配音的需求增加。據1995年《香港電視》對配音組的專訪,當時配音組的上級部門名為製作服務科,配音組分為粵語配音組及國語配音組,而國語配音組是成立於1988年[註 1];當時粵語配音組有二十二位男性配音員、十七位女性配音員及八位監製,國語配音組約有二十位配音員及三位監製,兩組合共有六名全職撰稿員(亦有兼職撰稿員),配音組製作主任為賴偉強。[10]
1988年林百欣入主亞洲電視後,及2011年王維基籌備香港電視網絡期間,配音組與無綫其他部門一樣,均遭受這些競爭者引發的挖角潮。[4]:76-81
Remove ads
培訓與入職途徑
1975年,無綫開辦配音訓練班,由現職資深配音員丁羽、譚炳文、梅欣、盧國雄等人擔任導師[11]。亦有一些配音員出身於藝員訓練班。另外曾於1990年代中期始開辦對口本撰稿員訓練班。[10]
1990年,開辦第1期粵語配音藝員訓練班[12],但此訓練班只是每隔數年不定期開辦[13],並於2014年後停辦[14]。
配音員需具備中五或以上學歷[10],曾於1970年代容許寫信到無綫電視自薦。
1990年起,未具備配音經驗者,唯一途徑是投考無綫電視粵語配音藝員訓練班,通過考核才有機會入職。現職自由身配音員則可透過寄聲帶[15]到無綫電視自薦。惟無綫電視粵語配音藝員訓練班只會不定期舉辦,有配音員建議有志入行者可嘗試上述同樣方法自薦[16]。幕前藝員或獲相熟人士引薦則不設入職限制。
配音員以合約制形式受聘,入職無綫電視時一般需要簽訂三年合約(分為兩年「死約」及一年「生約」),每月工資取決於配音員的工作量(連同底薪)。另外年滿60歲或以上的配音員,或會改簽不受保障的合約(「老人約」)[17]。
Remove ads
架構與制度
據1980年代的介紹,配音組轄下分為工程部及製作部,工程部負責音響效果及設備保養,製作部負責翻譯、導配、配音[8],除了配音員,部門內還有其他不同崗位[10]。該時期初入行的馮錦堂則提到部門由一位經理主事,主要處理行政工作,並非配音員出身,轄下有數個負責文書工作的職員。[4]:30
配音組最前期的工序為翻譯,附有文字劇本的外購節目需要將劇本翻譯為中文,沒有文字劇本的外購節目則需要人手觀看整個節目,將對白逐字記下,1980年代的翻譯工作多外聘熟悉外語的兼職人員進行[9][8],後來內部熟悉外語的員工漸多,多由他們以領取額外報酬的方式進行[4]:35。然後,將翻譯劇本改寫為符合本地文化、口語化,且音節符合角色口部開合次數的配音劇本,再經審核後交由配音員進行配音[1][9][8][4]:34,1990年代的介紹中負責此工序的職位稱為對口本撰稿員[10]。配音組實行導配制,由「導配」一職(一說「配導」[4]:30)主導整個配音過程,策劃期間該職位需要對劇本內容、角色身份、對白、音響效果等方面進行事前研究,亦需協助配音員對準口形,選擇合適聲線,配音完成後亦負責進行檢定[9][8]。當時背景音樂、音效與對白通常都混雜於同一卷錄音帶中,故音樂、音效亦需要重新配上[8]。1990年代介紹中的監製一職[10],職務與導配相近。
1979年《工商日報》的訪問比較了當時無綫電視與麗的電視配音員的薪酬計算方式,無綫按句數計算,並無主角配角之分;麗的則按分級支付月薪,超時薪金則按時間計算[2]。該年入行的馮錦堂亦提及無綫當時按句數計算薪酬,後來改為按時間單位計算,單位俗稱為「Show」,一Show為半小時。[4]:32
配音員的工作安排一般是由粵語配音組主管或導配負責。尤其是主角或要角的配音人選,通常會經過粵語配音組主管及導配會議商討,亦可能會安排多於一名配音員「試聲」,經過比較後才作最終定案。
報幕工作安排則是由宣傳科負責。旗下每個頻道或平台之宣傳片(如翡翠台、J2/TVB Plus、明珠台、myTV SUPER)通常會由指定配音員兼任常駐報幕員,惟2020年代起陸續有多名粵語配音員離職的關係(當中包括已兼任常駐報幕員之配音員),因此既有報幕工作安排開始逐步改為不固定人選代替(少部分配音員離職後轉以自由身形式留任),以減低「一換再換」的突兀感。
起初無綫電視計劃開設多個頻道(收費電視、J2、高清翡翠台)的關係,使配音節目的需求大幅增加,並需要大量人手應付配音工作,自2003年起幾乎每年也在招聘配音員(如分別舉辦無綫電視粵語配音藝員訓練班及對外招募)。直至2014年,粵語配音員的在職人數已達80人左右,而當時無綫電視的業績仍處於穩定狀態,配音員只要不是犯下嚴重過錯的話,基本上無綫電視甚少單方面解僱配音員,亦因此曾被視為配音界的「鐡飯碗」,大部分配音員原定也會視為終身職業或打算任職至退休,整體流失率本來不算普遍(即使有個別配音員離職也能迅速填補空缺)。但無綫電視在時任董事局主席陳國強、行政總裁李寶安、非戲劇助理總經理余詠珊、副總經理杜之克主政起,因主張節省營運開支,2014年後暫停舉辦無綫電視粵語配音藝員訓練班(下稱配音訓練班)及對外招募[18],同時無綫電視粵語配音員流失率亦開始上升。
再者無綫電視自2015年起不斷流失配音員並甚少填補空缺[19][20],亦逐步縮減配音節目時數(如縮減動畫播放時段、先後取消明珠台及收費頻道麗音廣播),2018年更因業績下滑而打開裁減配音員的先例(無綫電視以「不續約」的說法代替),配音界的「鐵飯碗」從此成為歷史[21]。兩年內已流失超過20名配音員,離任人數是歷年以來最多(2015年至2020年間起碼有30人離任[22][23])。無綫電視直指因為粵語配音組人手過剩,並需要「人力精簡」,當中更包括任職超過40年的資深配音員馮錦堂,觸發不少支持者及媒體的關注[24]。而較少擔任主角或要角的配音員,預計處境最不利。另外即使配音員的合約未完,無綫電視亦有權單方面提前解約(個別配音員的離職日期比預定還要早),且無需作任何賠償。
此外,雖然無綫電視明珠台曾於2016年至2019年間有限度恢復雙語廣播,但於2020年再度取消雙語廣播,變相使配音需求進一步減少[25],配音室由高峰期的七間縮減至兩、三間。[4]:82,亦成為粵語配音組離職潮惡化的導火線。
2021年起曾志偉及王祖藍成為新任管理層,其後余詠珊及杜之克亦相繼離職,粵語配音組離職潮才開始緩和,更首次以粵語配音為題材製作競賽真人秀節目《好聲好戲》系列(參賽者為現役藝員)[26][14],隨後又推出配音員培訓真人秀節目《聲級學堂》[27]及有限度重新增加配音節目時數(如恢復明珠台電影麗音廣播、恢復部分動畫播放時段)。但鑑於香港再次出現了移民潮,以及無綫電視曾有裁員前科,粵語配音員的流動性仍處於觀望階段。
惟無綫電視面對持續虧損的情況,隨後王祖藍亦專注於內地發展,再加上C君要專注幕前工作而辭任J2創意總監[28],使較早前的安排「打回原形」(如再次縮減動畫播放時段及重播大量片集),更於2023年宣佈將進行新一輪裁員,粵語配音組也不例外。但因為「被墊底」的配音員大部分早於2018年至2020年間相繼不獲續約的關係,所以裁員的對象逐漸變得「出人意表」,任職超過30年的資深配音員梁少霞及鄭麗麗更首當其衝[29](較早前資深配音員林國雄及盧國權則是退休),並再次展開離職潮的序幕。即使無綫電視於2023年9月發聲明表示每年配音組均會按照需求進行製作調整,以及強調有關消息並非事實的全貌,但「鐵飯碗」不復存在已是不爭的事實。
2023年10月起更陸續證實多名配音員(張錦江、鄧志堅、羅孔柔、謝潔貞、林丹鳳、何璐怡[12][30]、張方正、蕭徽勇[31]、陳琴雲、梁志達、許盈、廖欣怡、陳欣[32]、李錦綸、劉奕希、麥皓豐、陳皓宜、胡家豪、翟耀輝)離職的消息。而第6期配音訓練班餘下3名在職配音員(陳耀楠、李安邦、葉曉欣)亦於2024年6月全數被列入離職名單[33],打開直接單方面從訓練班學員當中「清零」的先例;隨後第5期配音訓練班餘下3名在職男配音員(陳灝瑋、鍾見麟、黃積權)亦被「局部清零」[34]。經過這次粵語配音組離職潮,第4-6期配音訓練班之「新生代」男配音員(原本共16人[35])幾乎已接近「全滅」[36]。截至2024年年底,粵語配音組在職人數由全盛時期的80人左右縮減至30人,2023年至2024年間的離職人數更打破2020年的紀錄。
雖然網上一度流傳解散粵語配音組[37],不過以3年合約(2年「死約」、1年「生約」)作為推敲,有部分於2023年至2024年期間約滿的配音員(招世亮、蘇強文、魏惠娥、陸惠玲、陳永信、雷碧娜、林元春、曾秀清、梁偉德、李鎮然、潘文柏、劉惠雲、詹健兒、袁淑珍、李凱傑、凌晞、黃昕瑜、沈小蘭)相信已獲續約,即是意味著部分配音員最少在2026年至2027年期間仍會留任(個別配音員或會存在變數)。再加上至今仍有外購動畫及劇集之配音工作如常進行(如動畫《多啦A夢》、《星夢頻道》、《爆旋陀螺X》、《新幹線戰士 改變世界》;內地劇《命轉皇后》、《春閨夢裡人》、《射鵰英雄傳之鐵血丹心》、《珠玉在側》、《玫瑰的故事》、《又見逍遙》),尤其動畫《多啦A夢》、《星夢頻道》、《爆旋陀螺X》的配音工作期更長達一年(包括仍於官方網頁及內地劇自製片尾如常列出配音員名單),而TVB絕少安排即將離職配音員在即將首播之動畫或劇集擔任主角或要角(動畫《星夢頻道》餘下未播放的季數除外),間接化解解散粵語配音組的傳言。
即使粵語配音組能得以保留,但肯定的是現時粵語配音組已不再比自由身安穩,因過去的安穩只建基於公司業績及管理層的決策,再加上當時仍有其他前TVB配音員「被墊底」,而在近乎「炒無可炒」的情況下,在職配音員未來要繼續視為終身職業的機率或會越來越渺茫。
不論未來粵語配音組離職潮是否再次有緩和的跡象,但「暫告一段落」亦不代表「永恆」,加上2023年至2024年期間已再次印證裁員前科的事實,因此仍不排除只是把2019年至2021年期間的情境重複「上演」。
Remove ads
粵語配音組
Remove ads
Remove ads
國語配音組
國語配音組成立於1988年[10][註 1],主要為無綫電視自家製作的節目進行國語(漢語普通話)配音,以供中國內地及海外市場發行[54]。據配音員憶述1990年代初的情況,無綫並不干涉他們在外接洽兼職配音工作[55]。
無綫早期的國語配音員,不少來自同系公司邵氏的配音組,因1980年代邵氏逐漸淡出電影市場[56]。近2010年代加入的年輕一代國語配音員多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專業院校[57]。無綫亦有為他們安排培訓[58]。
TVB的國語配音不同於中國內地和台灣的普通話口音,融合了邵氏的老國語、粵語以及中國北方人的說話習慣,並夾雜大量語氣詞和英語單詞,對白語序亦受到粵語版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TVB腔」[59][60]。
Remove ads
備註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