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無齒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無齒鰺(學名:Gnathanodon speciosus,中國大陸作黃鸝無齒鰺),又稱黃金鰺,俗稱虎斑瓜,商品名為領航燈,為鰺科的一種海水魚,廣泛分布於印度洋與太平洋的熱帶水域。黃鸝無齒鰺身形側扁、呈橢圓形,口中無牙齒;幼年黃鸝無齒鰺體色為亮金色與黑色相間,而隨年齡增長則會逐漸變為銀灰色;該魚主要以各種底棲生物為食,通過延伸吻部將獵物吸入口中。成年黃鸝無齒鰺一般不會形成大的魚群,但幼魚會成大群跟隨在石斑魚、鯊魚等大型掠食者旁邊以躲避天敵。其一般在上弦月或下弦月晚間進行繁殖,具體季節則因海域而定。該魚在1.5—2歲時性成熟,壽命約為13歲。黃鸝無齒鰺可食用,其肉質上佳,目前已可人工養殖,亦是一種受歡迎的游釣魚。目前,黃鸝無齒鰺全球種群無衰退跡象,IUCN將其評為無危物種。
Remove ads
物種命名與分類
黃鸝無齒鰺的正模標本由瑞典博物學家彼得·福斯科爾採集。他在隨探險隊考察阿拉伯半島時,在今沙特阿拉伯吉達外海採得了該標本[2]。福斯科爾雖在此次探險途中死於瘧疾,但他搜集的標本在經由同僚卡森·涅布爾整理後得以於1775年於《動物描述》一書中正式發表。此書中,黃鸝無齒鰺被劃為鯖屬(Scomber)的物種,並有兩個種加詞,分別為「rim」和「speciosus」。然而,在下一頁中作者強調該魚的正名為「Scomber speciosus」,而「rim」則是當地語言中該魚的俗名,僅是記錄下來以供參考[3]。目前,學界多認為Scomber rim是黃鸝無齒鰺的次異名[2]。黃鸝無齒鰺後續又被移動至鰺屬,最終荷蘭博物學家彼得·布萊克爾將其移動至單型的無齒鰺屬,該分類維持至今[4]。其屬名「Gnathanodon 」為拉丁語,指的是該魚下顎上沒有任何牙齒[4],而種加詞「sepciosus」意思是「美麗的」,很有可能源自於幼年個體亮金色與黑色相間的體色[5]。
對鰺科的線粒體DNA測序結果顯示,黃鸝無齒鰺與大甲鰺及鰺屬魚類關係密切,互為姐妹群。該魚約在2700萬年前分化為獨立物種[6]。
Remove ads
外貌描述
同大多數鰺類一樣,黃鸝無齒鰺身體橢圓而側扁,背鰭明顯比腹鰭凸出,尤其是第一片背鰭[7]。該魚背鰭分為兩片,前一片有7根棘刺,而後一片有1根棘刺與18—20根鰭條。黃鸝無齒鰺臀鰭前側有2根獨立的棘刺,後側則有1根棘刺和15—17根鰭條,而其腹鰭則有1根棘刺和19—20根鰭條。其後側的臀鰭與背鰭明顯較低,呈鐮刀型。其胸鰭細長而尖銳,亦呈鐮刀型。黃鸝無齒鰺側線前半段筆直,後半段則向上彎曲呈拱形,兩段長度大致相等。其中,前半段有15—27片鱗片與18—25片盾鱗,而後半段有62—73片鱗片。黃鸝無齒鰺共有鰓耙27—30根,脊椎24節。除去黑色尾柄上的尾鰭外,黃鸝無齒鰺所有鰭為黃色[8][9]。幼魚身體為金色,其上有7—11條粗細交替的黑色斑紋。隨年齡增長,這些斑紋會逐漸褪去,體色也會變為銀灰色,且會長出黑色斑點[9][10]。本魚口內無任何牙齒,而體長超過90厘米的大型個體也無犁骨或舌[8]。國際釣魚運動協會記錄黃鸝無齒鰺最重可長到17公斤、最長則可長到103厘米[11],而魚類學家約翰·蘭道爾則認為黃鸝無齒鰺可長到體長120厘米[10]。然而一般而言,大部分個體的體長不會超過75厘米[7]。
Remove ads
物種分布
黃鸝無齒鰺廣泛分布於全球熱帶水域。該魚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分布範圍西起非洲沿岸和紅海、南至澳洲東海岸以及新西蘭、北至中國大陸與日本[8],向東則延伸至夏威夷群島,此外其在北到加利福尼亞灣、南抵哥倫比亞的美洲水域亦有分布[12]。該魚亦分布於印度洋諸島礁如塞舌爾、馬爾代夫和馬達加斯加周圍[10]。
生態與習性
黃鸝無齒鰺主要棲息於近岸淺水區,一般離海床不遠,水深不超過80米[9][13]。該魚通常棲息於岩礁、珊瑚礁等海床堅硬的水域,也會出沒於開闊的沙質海床上方[7][10]。該魚在礁石區域與沙質海床上方的種群密度無明顯差異[14]。其不常出沒於水流湍急的河口灣或洋流強烈的水域[9][15],但曾有人在加利福尼亞灣沿岸的紅樹沼澤捕得疑似在此覓食的黃鸝無齒鰺[16]。

成年黃鸝無齒鰺一般單獨或成小群活動[4],而幼魚則會形成規模較大的魚群,往往會跟隨鯊魚、石斑魚等大型掠食性魚類,或是在大型水母的身旁伴遊[7][17]。此魚相當敏捷,故一般不會被跟隨的掠食者捕食,而這些大型魚類更可使其的潛在天敵不敢接近[7]。本魚有時亦會在潛水員身邊伴遊,曾有一名潛水員稱有一條幼年黃鸝無齒鰺在其面前靜止不動[18]。

黃鸝無齒鰺為晝行肉食動物。同大多數鰺科魚類不同,該魚一般不追逐快速游動的獵物,而主要以底棲小動物為食。該魚的嘴可大幅延長以在礁石區將獵物吸入口中[4]。在沙質海床上覓食時,其則會直接將獵物連同沙子一起吸入口中並使用鰓耙進行過濾,其會吞下獵物,而將沙子排出[19]。該魚的獵物包括蝦、蟹等甲殼類、軟體動物、腕足動物,以及小型的真骨魚類[4][20]。然而,在紅樹林沼澤發現的個體消化道中僅含有庫里鯔,因此黃鸝無齒鰺亦有捕食快速游動獵物的能力[16]。對實驗室環境下的幼年黃鸝無齒鰺觀察發現,該魚會成對進行覓食,其中一條搜索食物,而另一條則在一旁攻擊接近的其他同種個體[21]。
各海域的黃鸝無齒鰺繁殖時間不盡相同。分布於波斯灣的種群每年僅在3—5月繁殖[22],而夏威夷水域種群繁殖期則更為漫長,為每年2月底至10月初,其中以4月底至9月初為繁殖高峰[23]。黃鸝無齒鰺通過將大量卵子與精子撒入海水中的方式進行繁殖,這些行為多發生於每月上弦月或下弦月傍晚至晚間[23]。該魚的魚苗約在卵子受精18小時後孵化,而其卵黃約在孵化3日後耗盡[24]。幼年個體可通過在鯨鯊身側伴遊以進行遠距離擴散[25]。本魚通常在1.5—2歲時達到性成熟,彼時體長約37厘米,而最大壽命約為13歲[26]。
黃鸝無齒鰺是印太瓶鼻海豚的主要獵物之一[27]。此外,其還有多種已知的寄生蟲,包括魚虱[28]、復殖亞綱吸蟲[29]、黏孢子蟲[30]、單齒線蟲[31]與單殖綱動物[32]。
經濟利用

黃鸝無齒鰺在其分布範圍內多地均是重要的食用魚[7][22]。今阿聯酋道爾瑪島的新石器時代遺蹟中出土過風乾的黃鸝無齒鰺[33],而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島民至今仍會在本物種游入潟湖繁殖時使用魚叉或漁網捕捉此魚[34]。商業捕撈則主要用魚叉或流刺網[22]。目前此魚的人工飼養技術已相當成熟,在東南亞多國已有水產養殖,且可在人工環境下繁殖[35][36]。黃鸝無齒鰺的肉質在鰺科中屬上品[37],其生魚肉為半透明的暗粉色,烹飪後則會變的白而多汁。其魚肉彈性十足、風味濃郁,但容易因煮過頭而變得乾燥無味[38]。除去作為食用魚外,幼年黃鸝無齒鰺因體色鮮艷,可作為觀賞魚[24]。由於該魚好游動、幼魚喜好群居且生長速度極快,因此飼養難度高,需要較大的水族箱[39]。
黃鸝無齒鰺是一種頗受歡迎的游釣魚[1]。該魚可用多種魚餌釣起,且磯釣與船釣都可釣得此魚[37]。垂釣時一般使用蝦或小魚作為魚餌,或是使用槳餌、鐵板、亮片、魚形餌等路亞[37]。由於其會被打窩的氣味吸引至水面附近,垂釣時一般不必使用鉛墜[40]。然而,若在淺水區垂釣本魚,使用鉛墜與下沉式魚線則可避免目標受驚[41]。在咬鈎後,該魚會劇烈掙扎並快速游動,在周圍有礁石或類似結構的情況下尤甚[40]。
種群保育
雖然在部分水域,黃鸝無齒鰺的種群可能因未成年個體遭到大量捕撈而產生嚴重衰退[1][22],但目前其全球種群整體狀況良好,無明顯衰退之跡象[7],IUCN因此將其評為無危[1]。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