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無 (佛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無 (佛教)
Remove ads

梵語अभावabhāva),又被譯為非有無有無有物無有生無法無物無相無性無體等,佛教術語,為(bhāva)的反義詞,意為不存在,消失,無有,死亡等。這個術語源自於古印度哲學,在古印度學派中,如勝論派等,也使用這個名詞來進行哲學討論,延續到印度教中,無仍然是個重要觀念。

在佛教中,以緣起觀念來進行對有與無的討論,釋迦牟尼主張應遠離有、無二邊,行於中道,成為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

詞源

無(梵語अभावabhāva),其字根來自梵語भावbhāva),加上否定詞頭(a-)之後,形成反義詞。有(bhāva),源自於梵文動詞भू(bhū),意思為「成為」、「變成」,根源於原始印歐語系詞詞根*bʰuH-存有(英語:Being)也是來自相同詞根。作為有的反義,無(abhāva)的字面意思為非存在,不成為。

在梵文中,有另一個名詞अस्तिasti),也被譯為。其反義字नास्ति(nāsti),同樣也被漢譯為無[1]

概論

(bhāva)可以被用來指有情眾生存在的狀態,生命持續的狀態,而無(梵語abhāva)可以被用來指死亡,生命消失.不再持續。抽象的來說,無(梵語abhāva)可以用來指某個,因為喪失了其成為有的性質,也就是喪失其自性之後,不再能夠維持其存在的狀態[2]

佛教以緣起來觀察、分別,了解世間法的本性為無實,無堅固[3]十二緣起的有,是依緣起而有,其無,也是依緣滅而無[4][5]。釋迦牟尼主張,如實正觀世間集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不生世間有見,遠離二邊[6]

註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