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熊希齡內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熊希齡內閣
Remove ads

熊希齡內閣,指民國2年(1913年)7月31日成立,民國3年(1914年)2月12日結束的以進步黨領袖熊希齡國務總理中華民國政府內閣。內閣組閣於1913年9月11日,1914年2月12日被袁世凱總統解散,由孫寶琦臨時內閣取而代之,前後共存在約5個月。

事实速览 熊希齡內閣, 建立日期 ...

成立背景

二次革命遭到鎮壓後,國會多數議席為國民黨議員佔有,國會內反對袁世凱的聲音仍然很大。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卻想方設法全面控制國會,為當選為正式總統進行部署。

當時國民黨主張馬上制定憲法,然後才選舉總統,期望以憲法制約總統的權力。同時,統一黨共和黨民主黨等聯合組成進步黨,與國民黨抗衡。進步黨認為應先選舉總統後制定憲法。袁世凱因而積極拉攏國會內外國民黨以外的政黨和不同政見的人士。

民國二年七月,袁世凱委任進步黨熊希齡國務總理,負責組閣,以換取進步黨的支持。最終國會同意先選總統。

同年九月,袁世凱為取得正式大總統的職位,命令親信組織包圍選舉場地眾議院,強迫議員投袁世凱一票,否則不准離場。最後袁世凱獲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黎元洪為副總統。

袁世凱成為正式大總統後,國會訂定了《憲法草案》。若「草案」順利通過,將對總統權力加以限制。

袁世凱於是部署解散國會,以阻撓憲法通過。在同年十一月,他以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為罪名,下令革除國會內國民黨籍議員的資格,達議員總數之一半,令國會不能召開。

民國三年,國會遭到解散。

Remove ads

成立至解散

段祺瑞臨時內閣之後,1913年7月31日,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任命進步黨領袖熊希齡國務總理,組織內閣。熊希齡網羅各方人才,組成一個閣員個個名聲顯赫的內閣,號稱為「名流內閣」、「人才內閣」。但是反對派卻稱之為「條例內閣」,因為熊希齡在任半年,頒布了許多重大的方針和條例,但是因為受制於袁世凱的巨大權力,無一能夠執行。上任半年之後,熊希齡也因為熱河行宮盜寶案醜聞等而辭職。

第一流人才內閣

這一任內閣被稱為「第一流人才內閣」,由於梁啓超等人都是社會名流,這個內閣被人稱為「第一流人才內閣」。內閣本身沒有實權,後袁世凱解散國會議會,「第一流人才內閣」倒台。

內閣成員

更多信息 職位, 姓名 ...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