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熱帶風暴畫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熱帶風暴畫眉
Remove ads

熱帶風暴畫眉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期間形成的最後一場風暴,於12月26日在南海北緯1.4°至1.5°海域發展形成,是有紀錄開始,除了強烈氣旋風暴阿耆尼外,第二靠近赤道生成的熱帶氣旋。系統迅速增強並沿馬來半島最東南端登陸,然後迅速減弱,於12月28日在蘇門答臘上空消散,其殘留最終在北印度洋重新組織。

事实速览 熱帶風暴(日本), 形成 ...
Remove ads

畫眉的正式分類為熱帶風暴,但各氣象機構對其強度並未達成一致,部分機構認為氣旋最大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40公里,並且有風眼存在,因此屬於颱風。風暴在馬來半島東部引發洪災和山體滑坡,造成5人喪生,經濟損失約360萬美元(2001年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619萬美元)。「畫眉」之後成為日本氣象廳自21世紀開始為太平洋颱風命名以來除名的第一個風暴名稱,用「琵琶」代替。

Remove ads

氣象歷史

Thumb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每小時62公里或以下)
  熱帶風暴(每小時63至118公里)
  一級(每小時119至153公里)
  二級(每小時154至177公里)
  三級(每小時178至208公里)
  四級(每小時209至251公里)
  五級(每小時252公里或以上)
  不明

12月19日,婆羅洲西北海岸沿線存在一片下層環流,與此同時,有少量冷空氣逐漸南下,經過南海進入遠東上空的高壓脊東南邊緣。旋渦氣流向西南方向飄流,到12月21日時已進入開放水域。與環流發生相互影響後,系統中的北向氣流激增,同時又有部分氣流越過赤道。南向氣流轉向東進,之後又轉向北上,並與北向氣流結合,將旋渦包裹起來,促使下層環流在赤道以北近海迅速發展。[1]到了12月25日,新加坡以東約370公里海域已有疏散的對流區持續存在,這片海域的風切變較少,系統還關聯有下層環流。系統繼續緩慢向西移動,對流也進一步組織和深化。[2]協調世界時12月26日中午12點,新加坡以東約230公里、赤道以北156公里洋面的這片擾動天氣發展成熱帶低氣壓[3]。這也是有紀錄以來首次在距赤道如此之近的位置有熱帶氣旋形成[1]

低氣壓進一步強化,於UTC12月27日凌晨0點經日本氣象廳正式升級成熱帶風暴[3],不過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早在6小時前就已非正式地將系統歸類為熱帶風暴。此後不久,氣旋的衛星圖像上開始出現直徑約39公里的風眼,還伴隨有向南延伸、逐漸遠離赤道的雨帶UTC這天早上6點,日本氣象廳首次將位於新加坡東北方向約65公里海域的氣旋歸類為熱帶風暴畫眉,[2]該機構還估計風暴也在幾乎同一時間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85公里的最高強度[3]。但是,美國海軍的一艘船隻在畫眉風眼範圍內測得的最大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140公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此將氣旋升級成颱風。此外,另一艘海軍船隻在風暴南部風眼牆範圍測得的陣風時速高達195公里。風暴規模小巧而緊湊,中心向外的烈風風場只有約45公里寬。UTC12月27日上午8點30分左右,畫眉在新加坡東北方向約60公里處[2]馬來西亞柔佛州登陸[4]馬來西亞氣象局起初將氣旋歸類為熱帶風暴[5],但之後又經重新評估調整成颱風[6]

熱帶風暴畫眉從馬來半島最南端穿過,並在這一過程中迅速減弱,日本氣象廳於12月27日晚在氣旋進入馬六甲海峽前將之降級成熱帶低氣壓[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一度認為畫眉這時仍處於熱帶風暴的最低標準,但隨着系統中心再度逼近陸地,該機構也將風暴降級成熱帶低氣壓[2]。12月28日清晨,氣旋沿蘇門答臘東北海岸上岸,日本氣象廳於UTC這天早上6點宣布系統已經消散[3]。但陸地上空的環流附近仍然有對流持續存在,估計是因上層分流引起。12月29日,有天氣系統到達孟加拉灣東南部。當時氣象機構認為這是另一個獨立的系統,但在颱風季過後進行重新評估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為這一系統仍屬畫眉的延續,因為衛星圖像表明畫眉的環流在經過蘇門答臘後並沒有完全消散。系統重新發展,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12月30日晚將位於蘇門答臘最西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390公里海域的氣旋歸類為熱帶風暴,當時還因為將之當作獨立的系統而編號為第05B號熱帶氣旋。畫眉迅速發展出良好的外流和組織結構,但到了12月31日,風暴因風切變增多而急劇減弱,其中心到這天下午已經從深層對流中暴露出來,氣旋因此迅速消散。[2]

Remove ads

防災措施和影響

Thumb
熱帶風暴畫眉的雷達圖像,由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記錄

風暴登陸4天前,馬來西亞氣象局向可能受到影響的地區發布風暴公告,然後又發布了暴雨、狂風和大浪警報[4]。但還是只有少數居民得知這場罕見風暴的逼近[7]

馬來西亞近海有兩艘美國海軍船艦因遭遇畫眉風眼牆的狂風吹襲而受損[1]。氣旋上岸期間產生的風暴潮[注 1]令馬來西亞東南部部分地區受到影響[9]馬六甲森美蘭雪蘭莪和柔佛州部分地區出現狂風暴雨,士乃的降雨量超過200毫米。此外,受畫眉影響產生的季風濕氣給馬來西亞半島許多地區帶去中到大雨[4]。氣旋途經之處出現山洪爆發和泥石流,迫使柔佛州和彭亨州的超過1萬3195人疏散到69處避難所[10][11]。降水在埔來山英語Mount Pulai引起山體滑坡,摧毀了4座房屋,奪走5人的生命。畫眉與當地之前的降雨共同影響,引起河流泛濫。洪災造成的破壞估計價值為1370萬馬來西亞令吉(相當於2001年的360萬美元和2025年的619萬美元),其中約40%是哥打丁宜縣一間農場的莊稼受損。該國的交通、教育和衛生保健設施也受到中等程度破壞。馬來西亞政府向每個受災家庭提供最高5000馬來西亞令吉(相當於2001年的1300美元和2025年的2.24千美元)的糧食、衣物援助和修理費用。[11]

在新加坡,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在風暴來襲期間一直都未有為畫眉進行風暴預報,只在天氣預告中把畫眉定義為「季候風」,因此未有為新加坡帶來傳媒的轟動,幾乎大多數在新加坡的人對風暴來襲並不知情[12]。結果,風暴為新加坡造成罕有的連續性暴雨[13],對新加坡樟宜機場的航班起降構成不利影響[14]。氣旋經過期間還颳倒了許多樹木[15]

2004年,日本氣象廳將「畫眉」這一名稱除名,這也是該機構從2000年起為太平洋颱風命名以來,最早形成的除名風暴,用來取代的新名稱是「琵琶」。截至2021年,畫眉仍然是在沒有達到颱風強度標準的前提下仍被日本氣象廳除名的八個名稱之一,另外七個分別是2003年熱帶風暴欣欣2006年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2011年強烈熱帶風暴天鷹2013年強烈熱帶風暴清松2017年熱帶風暴啟德2018年熱帶風暴溫比亞2020年熱帶風暴蓮花[16][17]

Remove ads

紀錄

Thumb
熱帶風暴畫眉登陸前不久的衛星圖像,由熱帶降雨觀測衛星拍攝。

畫眉形成並達到熱帶氣旋強度的位置在北緯1.4°至1.5°海域,距赤道僅有156公里[3]。這打破了1956年颱風莎拉保持的2.2°紀錄[2]。由於赤道附近缺乏科里奧利力,因此科研人員曾認為這場風暴根本不可能形成[2]。但美國海軍研究院進行的研究表明,平均每400年就有可能出現這樣一場近赤道風暴[1]

每年冬季,婆羅洲西北海岸沿線都會因當地地形和季風的相互影響產生氣流旋渦,畫眉就是由這樣一個旋渦發展形成。通常情況下,這類旋渦只會停留在海岸線附近,氣象機構對共計51個冬季進行分析後發現,只有6個冬季出現過這種旋渦在赤道水域上空停留超過4天的情況。南海在婆羅洲和新加坡之間僅有665公里寬,旋渦要得到發展,其移動速度必須非常緩慢。並且其強化還需要持續超過5天的北向風力,但以現時情況而計,這片海域平均每個冬天也只有9天存在持續性的北向氣流。另外,已經存在的熱帶擾動在這片區域發展成熱帶氣旋的可能性只有10%到30%。因此,類似畫眉這種熱帶風暴的形成要每100至400年才有可能出現一次。[1]

參見

注釋說明

Loading content...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