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愛爾蘭—以色列關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爱尔兰—以色列关系
Remove ads

愛爾蘭—以色列關係是指愛爾蘭以色列之間的雙邊關係。

事实速览 愛爾蘭, 以色列 ...

歷史

自1996年1月25日,愛爾蘭在特拉維夫派駐大使,以色列在都柏林派駐大使。 目前,以色列駐愛爾蘭的大使是Dana Erlich[1] 自2023年8月起,Dana Erlich接替其前任Lironne Bar-Sade。 愛爾蘭駐以色列大使是Sonya McGuinness[2] 兩國都是地中海聯盟的成員國。

在1963年以前,愛爾蘭因以色列被指違反聯合國決議而拒絕與其建立外交關係。1963年,愛爾蘭才正式承認(de jure recognition)以色列,最終兩國於1975年建立外交關係。 然而,1981年以色列發動了巴比倫行動,襲擊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的奧斯拉克(Osirak)核反應堆,因愛爾蘭對以色列這一行動的譴責,直到1993年12月20日,才允許以色列設立大使館,而在此兩周之前的,愛爾蘭接待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亞西爾·阿拉法特的訪問並設立了代表處。[3]

在20世紀,愛爾蘭人和猶太人彼此為各自對抗英國的獨立戰爭提供了情感支持。愛爾蘭的戰鬥策略曾激勵猶太人在英國託管的巴勒斯坦地區爭取獨立。例如,伊扎克·沙米爾(Yitzhak Shamir)受到愛爾蘭共和軍邁克爾·柯林斯(Michael Collins)的啟發,在萊希(組織)(Lehi)中推行了每位戰士隨時攜帶武器的政策。沙米爾的地下代號「邁克爾」([miχaˈʔel])就是以邁克爾·柯林斯的名字為基礎取的。[4]

1978年,聯合國成立了一支維和部隊,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UNIFIL),派駐於當時以色列軍隊及其代理民兵與黎巴嫩游擊隊激烈戰鬥的黎巴嫩南部地區,愛爾蘭亦派遣部隊作為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一部分駐紮於黎巴嫩。 自1978年至2000年期間,愛爾蘭向UNIFIL派遣了超過40,000名士兵,這是該國境外最大的軍事行動。因以色列國防軍被指不正確地對待愛爾蘭部隊,兩國關係在整個1980年代和1990年代都處於緊張局勢,愛爾蘭政府多次向以色列提出抗議,批評其對待愛爾蘭維和人員的方式。愛爾蘭外交部長布賴恩·萊尼漢(Brian Lenihan)曾表示,他對以色列的同情在看到愛爾蘭士兵的遭遇後大部分消失了。[5] 愛爾蘭部隊還積極參與了阿提里戰役(Battle of At Tiri),在這場戰役中,UNIFIL部隊頂住了以色列支持的南部黎巴嫩軍隊(South Lebanon Army)的攻擊,該民兵組織試圖在阿提里設置檢查站。在戰鬥中,一名愛爾蘭士兵犧牲。2006年黎巴嫩戰爭後,愛爾蘭派遣了一支150人的部隊,以保護芬蘭軍隊的工程人員。[6]

1978年,愛爾蘭國家航空公司Aer Lingus在未經愛爾蘭政府同意的情況下,秘密訓練了埃及空軍飛行員,當時以色列和埃及仍處於和平談判中,尚未簽署條約。[7]

1987年,愛爾蘭國防軍下士德莫特·麥克洛克林(Dermot McLoughlin)在黎巴嫩擔任聯合國維和部隊(UNIFIL)成員時,被以色列坦克炮擊中身亡。愛爾蘭軍方認為這是以色列軍隊「蓄意且無端的攻擊」,愛爾蘭國防部長帕迪·奧圖爾(Paddy O'Toole)表示他感到「震驚、失望和噁心」。愛爾蘭召見了以色列大使以示回應。[8][9][10]

2003年,愛爾蘭政府反對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地區修建安全隔離牆。

根據維基解密泄露美國外交電報事件,在2006年黎巴嫩戰爭後,愛爾蘭試圖「限制通過其領土和香農機場向以色列轉運的美國武器」。[11]

2010年,Boaz Moda'i被任命為以色列駐愛爾蘭大使。[12] 同年,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在暗殺哈馬斯領導人馬哈茂德·馬布胡赫(Mahmoud Al-Mabhouh)時偽造了八本愛爾蘭護照,隨後一名以色列大使館官員被愛爾蘭驅逐。[13] 愛爾蘭外交部長米歇爾·馬丁(Micheál Martin)表示,以色列的行為「顯然是不可接受的」。[14]

2012年,時任大使Boaz Moda'i的妻子努里特·蒂納里-莫達伊(Nurit Tinari-Modai)被任命為副大使。以色列外交部消息人士指出,該任命將「每年審核」,並稱蒂納里-莫達伊是一位「職業外交官」,憑藉她的能力完全可以獲得大使職位。[15]

2013年3月,愛爾蘭司法、平等與國防部長艾倫·沙特(Alan Shatter)訪問以色列時表示:「愛爾蘭是以色列的朋友。我們在愛爾蘭有一個希望加深合作的政府,同時也有一個致力於和平進程的政府。」[16] 在此次訪問期間,宣布愛爾蘭和以色列將啟動一項合作計劃,共同減少兩國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17][18]

2014年5月,反誹謗聯盟(ADL)發布了「全球100調查」,調查了全球的反猶主義情況。調查顯示,愛爾蘭在對以色列和猶太人的態度問題上,與西歐其他國家相比排名中等。[19][20]

2014年9月,駐紮在戈蘭高地的愛爾蘭聯合國維和部隊解救了被伊斯蘭極端分子包圍的菲律賓同僚。高級消息人士證實,如果沒有以色列軍隊的軍事干預,愛爾蘭士兵「幾乎肯定」會被殺害或劫為人質,以色列軍隊的幫助對救援的成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21][22]

2015年11月,艾莉森·凱利(Alison Kelly)接替伊蒙·麥基(Eamonn McKee),擔任愛爾蘭駐以色列大使。凱利向以色列總統魯文·里夫林(Reuven Rivlin)遞交了國書,並表示她的目標是「繼續努力加強和擴大兩國之間的合作」。同年,澤夫·博克爾(Zeev Boker)成為以色列駐愛爾蘭大使,並向愛爾蘭總統邁克爾·希金斯(Michael D. Higgins)遞交了國書。[23] [24]

2021年,愛爾蘭眾議院一致通過了一項動議,譴責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土地的「實質吞併」。[25]

截至2023年9月,愛爾蘭駐以色列大使為索尼婭·麥吉尼斯(Sonya McGuinness),以色列駐愛爾蘭大使為達娜·埃爾里奇(Dana Erlich)[26]

Remove ads

愛爾蘭與巴以衝突

愛爾蘭每年向巴勒斯坦人民和組織提供1000萬歐元的雙邊和多邊援助,其中350萬歐元通過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提供。[27]

2010年1月19日,哈馬斯高級軍事指揮官馬哈茂德·馬布胡赫(Mahmoud al-Mabhouh)在迪拜被一支由八名疑似摩薩德特工組成的團隊暗殺,其使用偽造的歐洲護照進入阿聯酋,其中包括愛爾蘭護照。[28] 作為回應,愛爾蘭政府驅逐了以色列駐都柏林大使館的一名工作人員。[29]隨後,愛爾蘭推遲了歐盟與以色列之間的一項協議的簽署,該協議允許以色列訪問歐盟公民的敏感信息,並要求以色列加強數據保護法。[30]

2010年6月5日,從愛爾蘭啟航並前往加沙地帶的人道主義救援船「瑞秋·科里號」(MV Rachel Corrie)被以色列海軍攔截並扣押[31],這引發了愛爾蘭與以色列之間的政治緊張關係[32][33]

2011年1月25日,愛爾蘭將巴勒斯坦特使的提升為正式大使級別,隨後愛爾蘭駐以色列大使被召見。以色列宣布對這一決定「感到遺憾」[34],並表示由於愛爾蘭政府「長期以來對衝突的偏頗政策」,這一決定「並不驚訝」[35]

2011年11月4日,愛爾蘭船隻「聖徒號」(MV Saoirse)前往加沙時,在國際水域被以色列海軍攔截。[36] 海軍登船並將船上的人扣押,拖至阿什杜德(Ashdod)。對此,愛爾蘭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埃蒙·吉爾摩(Eamon Gilmore)表示,愛爾蘭政府「不贊同加沙封鎖,……認為其影響對加沙平民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並……一再敦促以色列結束這一不公正、適得其反且相當於集體懲罰150萬巴勒斯坦人的政策。」[37]

2011年11月16日,以色列外交部的匿名消息來源聲稱「愛爾蘭是歐洲最敵對的國家」,並「推動歐洲各國採取激進和不妥協的態度」。該匿名官員指控愛爾蘭政府「向其人民灌輸反以色列的仇恨」,並稱「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明顯的反猶太主義」。隨後,反誹謗聯盟的全球反猶調查證明這一消息來源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為調查發現愛爾蘭的反猶太主義水平低於歐洲國家的平均水平,對以色列的看法也較為積極。[38] 此外,愛爾蘭外交事務部門的一名官員反駁說:「政府批評以色列在被占領巴勒斯坦領土上的政策。這不是對以色列的敵對態度。說政府在煽動反以色列情緒顯然是不實的。我們並不敵視以色列,這與我們對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地區的批評不能混為一談。」[39] 據報道,以色列駐愛爾蘭大使表示自己與指責愛爾蘭反猶無關。[40]

2012年初,愛爾蘭巴勒斯坦團結運動組織了一場針對以色列的「文化抵制」,結果愛爾蘭音樂團體Dervish取消了原計劃的以色列巡演,理由是他們遭遇了「負面情緒的狂潮」和「惡毒的攻擊」。[41] 這一網絡運動遭到了愛爾蘭司法部長艾倫·沙特和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埃蒙·吉爾摩(Eamon Gilmore)的正式譴責。[42][43]

2012年6月,以色列第十頻道公布了一封電子郵件,郵件中以色列駐愛爾蘭副大使努里特·蒂納里-莫達伊建議騷擾那些批評以色列政策的以色列僑民,發布他們的照片並傳播假信息讓他們難堪。她聲稱這些人批評以色列是因為他們的性取向。外交部迅速與她的信件撇清關係,否認她處理批評者的建議。她的建議包括:"You have to try and hit their soft underbellies, to publish their photographs, maybe that will cause embarrassment from their friends in Israel and their family, hoping that local activists would understand that they may actually be working on behalf of Mossad."[44][45][46]

2012年12月,以色列駐愛爾蘭大使館在其Facebook頁面上發布了一則被視為對巴勒斯坦人的種族主義和誹謗性評論"A thought for Christmas. ... If Jesus and mother Mary were alive today, they would, as Jews without security, probably end up being lynched in Bethlehem by hostile Palestinians. Just a thought ...".[47][48] 該帖引發抗議,大使館刪除了該言論並發布道歉聲明:"To whom it may concern: An image of Jesus and Mary with a derogatory comment about Palestinians was posted without the consent of the administrator of the Facebook page. We have removed the post in question immediately. Apologies to anyone who may have been offended. Merry Christmas!"

2013年9月,以色列士兵在約旦河西岸一處被以色列國防軍拆毀的村莊與巴勒斯坦人、歐盟外交官(包括一名愛爾蘭外交官)和外國活動人士發生衝突。外交官們受到粗暴對待。[49]

2014年7月31日,在2014年以色列-加沙衝突的第23天,愛爾蘭外交部長查理·弗拉納根(Charlie Flanagan)表示,他與參議員及許多愛爾蘭公民一樣,對自以色列軍事行動開始以來所目睹的恐怖場景感到「恐懼和厭惡」。他說,愛爾蘭政府譴責「以色列方面不成比例的軍事行動導致不可接受的高平民傷亡率」,以及哈馬斯和其他武裝分子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50] 以色列駐都柏林大使館在2014年7月兩次受到批評。第一次是因為發表的帖子將「自由巴勒斯坦」活動人士與希特勒相提並論,第二次是因為發布了編輯後的歐洲經典藝術圖像,暗示伊斯蘭教正在接管歐洲。以色列駐都柏林大使館編輯了愛爾蘭莫莉·馬龍雕像的形象,使其戴上了穆斯林面紗,並附上文字:「現在是以色列,接下來是都柏林。」在這些反穆斯林帖子因煽動仇恨並冒犯他人而受到批評後,它們被刪除。大使館聲稱無意冒犯。[51][52]

2014年10月,愛爾蘭上議院呼籲政府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並採取積極措施促進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的兩國解決方案。

2014年10月22日,愛爾蘭參議院通過了一項動議,呼籲政府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並採取積極步驟推動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的兩國解決方案。此舉是對其他歐洲國家類似倡議的響應,包括瑞典和英國。[53][54][55] 雖然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和大多數以色列人反對在1967年邊界內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56] ,但在2014年12月,800多名以色列人向愛爾蘭下議院遞交了一份請願書,要求愛爾蘭承認巴勒斯坦。該請願書在在愛爾蘭上議院投票通過前被送達了愛爾蘭下議院,簽署者包括以色列著名作家、以色列獎得主 阿摩司·奧茲(Amos Oz)和A·B·耶霍舒亞(A.B. Yehoshua),以及大衛·格羅斯曼(David Grossman),還包括前外交部總幹事阿隆·利爾(Alon Liel)。[57] 隨後,愛爾蘭政府宣布將接受一項動議,提議承認巴勒斯坦國,邊界為1967年的邊界,並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正如聯合國決議所規定的那樣。據《耶路撒冷郵報》報道,隨着和平談判的破裂,以色列仍在巴勒斯坦領土上修建定居點,歐洲國家對以色列感到越來越不滿。愛爾蘭並不是唯一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瑞典已成為承認巴勒斯坦的最大西歐國家,西班牙、英國和法國的議會也支持承認巴勒斯坦的決議。[58] 儘管當時西班牙和英國政府此時仍拒絕承認巴勒斯坦國。[59][60]

2018年1月,參議員弗朗西斯·布萊克(Frances Black)在愛爾蘭參議院提出了一項私人議員法案,旨在將從被占領領土(包括以色列在西岸的定居點)購買商品和服務定為刑事犯罪。該法案 Control of Economic Activity (Occupied Territories) Bill 2018 [61] 受到政府的反對,並推遲了對該法案的投票。[62]

2018年4月9日,都柏林市議會成為首個投票支持抵制、撤資和制裁(BDS)運動並呼籲驅逐以色列駐愛爾蘭大使的歐洲首都。市議會的抵制動議中特別提到了抵制惠普產品和服務。[63] 4月10日,都柏林市長米哈爾·麥克·唐卡(Mícheál Mac Donncha)前往拉馬拉參加巴勒斯坦權力機構關於耶路撒冷地位的會議,利用其護照姓名在愛爾蘭語中的拼寫歧義逃過了以色列政府對其的禁令。[64] 對此,以色列政府召見了愛爾蘭大使,正式要求解釋都柏林市議會的抵制動議及市長出席會議的情況。[65]

2018年7月,愛爾蘭參議院通過了一項法案,規定與任何位於所謂「綠線」以外的以色列企業(包括耶路撒冷和戈蘭高地)進行貿易屬刑事犯罪[66]。由此,愛爾蘭成為首個通過此類法律的歐盟成員國。愛爾蘭-以色列聯盟組織稱該法案為反猶太主義法案[67]

2019年,儘管遭到愛爾蘭政府的反對,眾議院仍以78票對45票通過了《被占領領土法案》的第二階段。[68][69] 如果該法案全面實施,它將限制從以色列任何占領的領土進口商品,其包括以色列在西岸、戈蘭高地和東耶路撒冷的定居點。以色列駐愛爾蘭大使奧菲爾·卡里夫(Ophir Kariv)表示,「這將使愛爾蘭成為西方世界最極端的反以色列國家,並植根於歷史錯誤的一方。」[70][69] 與此同時,支持BDS政策的活動人士稱該法案是BDS運動的「勝利」,Trócaire首席執行官卡奧梅·德·巴拉表示,該法案將為歐盟其他國家樹立良好榜樣。

2021年5月,愛爾蘭眾議院宣布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土地上修建定居點是事實上的吞併,成為首個做出此類聲明的歐盟成員國。該動議由反對黨提出,並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驅逐以色列大使的修正案未能通過。[71]

2023年11月,一名擁有愛爾蘭和以色列雙重國籍的九歲女孩在哈馬斯與以色列達成的人質交易中獲釋。愛爾蘭總理利奧·瓦拉德卡(Leo Varadkar)發推文歡迎她獲釋,稱「一個無辜的孩子失蹤後現在已經找回」,但這一表述遭到了以色列總統和外交部長的批評。他們反駁稱,這名女孩並非失蹤,而是被哈馬斯綁架。[72][73]

2024年5月,針對都柏林三一學院的抗議活動,校方同意抗議者的要求,包括完全撤資於在被占領的巴勒斯坦領土有活動並出現在聯合國黑名單上的以色列公司。[74]

2024年初,三架載有以色列國防軍軍火的航班飛越愛爾蘭領空。以色列國防軍沒有徵得愛爾蘭政府的同意。愛爾蘭總理西蒙·哈里斯和政府發言人表示,根據愛爾蘭法律,禁止任何民用飛機在愛爾蘭領空內攜帶軍火。[75][76]

2024年5月22日,以色列外長伊斯雷爾·卡茨宣布召回以色列駐愛爾蘭大使達娜·埃爾里奇,以回應愛爾蘭政府5月28日承認巴勒斯坦國的聲明。[77][78] 以色列外交部外交照會了愛爾蘭駐以色列大使索尼婭·麥吉尼斯以及挪威和西班牙的大使,並讓他們觀看了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襲擊的錄像。[79] 該事件被以色列媒體拍攝並在全國播出。愛爾蘭副總理米歇爾·馬丁批評了這一對待大使的方式,稱其「超出了任何國家對待外交官的常規」。[80]

2024年12月15日,以色列方面認為愛爾蘭在「極端反以色列」,以色列決定將關閉該國駐愛爾蘭大使館英語Embassy of Israel, Dublin[81]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