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牧首巴西爾三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牧首巴西爾三世(希臘語:Βασίλειος Γ΄,俗名巴西爾·喬吉亞迪斯[1],1846年—1929年9月29日),1925年至1929年擔任君士坦丁堡總主教,新羅馬,及普世牧首。他被形容為一位睿智的教長,「生活簡樸,不貪財,無私,仁慈且精通多語的作家」[2]。
生平
他於1846年出生於赫魯索波利斯(斯庫塔里),位於加爾西多尼亞。父母分別是喬治神父和凱瑟琳。他在雅典大學主修神學與語言學,並於1871年畢業[1]。次年,他被任命為哈爾基聖神學院的教授,教授希伯來語、解經學、舊約聖經、新約聖經以及地理學,並同時進行手稿的歷史研究與發表相關論文。在1880年,他被學院派往歐洲進一步深造,曾於羅馬、柏林、萊比錫、倫敦和維也納的圖書館工作。1884年,他在慕尼黑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

他於1884年返回君士坦丁堡,並被任命為牧首神學院院長。同年12月,他接受執事與司鐸的按立,並由喬阿基姆大牧首任命為修道院院長。
1889年8月8日,他被選為安奇亞洛教區主教,並於9月24日受按立。擔任主教期間,他致力於教育發展。在他的任內,安奇亞洛建成了一座華麗的希臘女子學校大樓,並完成了雄偉的聖母教堂建築[3]。巴西爾積極參與這些工作,甚至親自勞作,但未能維持牧群的團結[a]。其最保守的部分群體轉而對抗他,向牧首提出控訴,並在報刊上發表文章。某段時間,他留在君士坦丁堡擔任會議成員,並加入反對牧首的陣營。1904年,他向雅典的希臘國家圖書館捐贈了一份教會音樂手稿,該手稿可追溯至1450年,內容包括對君士坦丁十一世的頌歌[3]。1906年7月,巴西爾親眼目睹了一場摧毀昂希阿洛斯的大火,當時所謂的「主教代表團」焚燒了他的住所,並摧毀了他珍貴的圖書館。他本人被保加利亞人逮捕,關押在西利莫直到同年十月[3]。釋放後,他被迫前往君士坦丁堡避難。隨後,他被派往塞浦路斯,協助解決當地長期存在的「塞浦路斯大主教問題」。
1909年2月7日,他當選為佩拉戈尼亞的大主教;1910年5月13日,他被調任至尼西亞大主教教區。
Remove ads
牧首時期
巴西爾三世在尼西亞停留至人口交換,當時包括時任牧首君士坦丁六世在內的人員被判定為可交換人口。在牧首辭職後,當地會議於1925年7月13日選舉79歲的巴西爾為繼任者[5]。
在其牧首任內,希臘和土耳其之間簽署了人口交換協議,教會會議、牧首教區主教以及牧首本人被排除在外。1925年,羅馬尼亞自治教會被授予牧首級地位,但土耳其政府禁止召開原定於同年12月舉行的全東正教會議,該會議旨在討論曆法和其他議題[6]。此外,他還與義大利政府進行談判,處理由義大利佔領的多德卡尼斯群島的教會管轄問題,並修訂了阿索斯山的憲章。
1928年9月4日,普世牧首教區通過牧首與會議法令,委派希臘教會臨時管理當時位於希臘國土內的普世牧首教區的省份,該法令詳細列出了十項條款,規定了移交條件[7]。同年,他製備了聖油,批准了美國教會的憲章。此外,在他任內,牧首教區開始發行《東正教》雜誌[8]。
巴西爾三世於1929年9月29日去世,享年83歲,並於10月2日葬於聖喬治主教座堂。
根據官方網站的資料,他曾是共濟會的成員。他的牧首任期被認為在經歷了之前數年的困難後,成功緩和並平衡了牧首教區與新生的土耳其國家的關係[b]。
Remove ads
註釋與參考
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