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隔都起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隔都起義(又稱猶太人區起義)是1941年至1943年期間一系列反抗納粹德國的武裝起義的總稱,發生在納粹德國在歐洲占領區中建立不久的諸多隔都(Ghetto)中。隨着1939年9月德蘇入侵波蘭,波蘭猶太人從一開始就被納粹當局針對。德國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在波蘭占領區劃分了數百個隔都,強迫猶太人在這些區域中生活。建立隔都是德國將猶太人從公共生活中移除的官方計劃的一部分,旨在從經濟上剝削猶太人。[1]過高的羈押人數、糟糕的衛生條件以及食物匱乏共同導致了隔都居民的高死亡率。[2]在大多數城市中,猶太地下抵抗運動立即開始發展,但隔都化管理極大限制了抵抗運動的可用資源。[3]
隔都抵抗戰士在猶太人大屠殺最致命的階段——納粹於1942年發起的「萊茵哈德行動」時期武裝鬥爭,反抗納粹將關押的所有男女老幼遣送至滅絕營實施大規模滅殺的「最終解決方案」。[3]
Remove ads
歷史
波蘭猶太人的武裝抵抗在1939年時的波蘭-蘇聯邊境兩側100多個地點爆發過,絕大多數發生在波蘭東部。[4][5]一些起義是有組織的大規模起義,還有一些是較小規模的自發抵抗。猶太人大屠殺期間最為著名、規模最大的猶太起義是1943年4月19日至5月16日的華沙隔都起義[6]以及同年8月的比亞韋斯托克隔都起義。在華沙隔都起義期間,56,065名猶太人被當場擊斃,或是被抓捕後由大屠殺列車押送至滅絕營;華沙隔都被夷為平地。[7][8]比亞韋斯托克隔都中的1萬人被押上大屠殺列車、2000人被就地處決後, 隔都地下武裝組織了一場大規模起義,導致該區被封鎖長達一個月。[9]有一些隔都的抵抗運動導致整個隔都被焚毀,譬如位於現在烏克蘭境內的科洛梅亞隔都。[10]在另一些起義後(譬如米佐什隔都起義),納粹大規模射殺婦女兒童以報復猶太人起義。[11][12]
Remove ads
猶太人大屠殺期間主要的隔都起義
猶太人大屠殺期間有5座大城市、45個主要城鎮、5座主要集中營/滅絕營、以及至少18處勞改營發生了猶太起義。[13]一些重要的隔都起義包括:[14]
- 1942年9月3日拉赫瓦隔都起義
- 1942年10月14日米佐什隔都起義
- 1943年1月10日明斯克馬佐維耶斯基隔都囚犯暴動
- 1943年4月19日-5月16日華沙隔都起義,由猶太戰鬥組織與猶太軍事聯盟組織的大規模起義
- 1943年6月25日-30日琴斯托霍瓦隔都起義
- 1943年8月3日本津隔都起義,又稱本津—索斯諾維茨隔都起義
- 1943年8月16日-17日比亞韋斯托克隔都起義,由反法西斯軍事組織發起的起義
一些其他的隔都在最終被納粹消滅時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武裝抵抗:
Remove ads
參見
- 反法西斯主義
- 歐洲納粹占領區的隔都
- 隔都戰士廳
- 《摩西山的四十天》在猶太人中的反響
- 納粹控槍論
註解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