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王崇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王崇獻(1470年—?),字季徵,山東兗州府曹州曹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弘治八年(1495年)中式乙卯科山東鄉試第二名舉人。弘治九年(1496年)聯捷丙辰科會試第四十二名,三甲第二十九名進士[1][2]。選翰林院庶吉士,改禮部主事。正德初,不滿劉瑾專權,引疾歸。劉瑾恨其避已,削籍爲民。劉瑾伏誅,王崇獻改任兵部職方司主事,陞武選司員外,不久轉車駕司郎中。陞南京尙寶司卿,引疾去。嘉靖戊子,用言者薦,起為南京通政司右參議。歷升太常少卿、南京太僕寺卿。癸巳,晉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寧夏。三疏乞休歸里。居三十年,屢薦不起。卒祀鄕賢祠[3]。
著作
著有《孫子釋疑》《小學撮要》《禮記擇言》《雙清詩集》《韻語拾遺》等書。
家族
曾祖王導;祖父王蘭,知府;父王珣,寧夏巡撫。母李氏(贈);繼母孔氏;繼母黃氏(封恭人)。具慶下[4]。
王崇獻兄弟七人,四人中進士,人稱「父子五進士」。長兄王崇儒,官江西婺源知縣;二兄王崇仁,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官至陝西副使。三兄王崇文,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官山西參政;七弟王崇儉,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