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太福音

《新約聖經》第一部份《四福音書》的第一卷書, 天國八福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太福音》(希臘語Κατά Ματθαίον天主教翻譯為《瑪竇福音》,而東正教則譯為《聖福音依瑪特泰所傳者》)是《新約聖經四部福音書中的第一部。書中作者未自述姓名,「馬太」這個書名及作者名是在後期才加上的,並由此與書中一位被提及為耶穌門徒的人物產生聯繫。

本書成於主後約 80 至 90 年,背景為敘利亞猶太基督徒社群。馬太描繪拿撒勒人耶穌為君王般的彌賽亞神的兒子,並強烈對比猶太宗教權威(如法利賽人),指出耶穌如何以仁慈與幫助的態度面向以色列民,並藉此實現舊約先知的預言。耶穌的教導在書中透過五篇重要講論展開,其中最著名的是登山寶訓。對馬太而言,效法耶穌的具體表現就是公義的行動。復活節之後,馬太的信徒群體認為自己蒙召向萬民傳福音,並藉由洗禮加入教會(Ekklesia);這部福音書很早便被以外邦基督徒為主的大公教會接納,並成為其主要的福音書之一。彼得在《馬太福音》第十六章宣告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這句話正是基督信仰核心

由於《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在耶穌事蹟的敘述上極為相似(可並列觀察,稱為「對觀」),而與《約翰福音》風格迥異,因此這三部福音書被統稱為對觀福音

Remove ads

作者

《馬太福音》作為《新約》中的第一部福音書,書中並未明言作者姓名。然而,最早的教會傳統一致認為作者是使徒馬太。學者認為早期信徒更接近事件本身,因此更有資格判斷作者的身分;沒有充分理由否定他們的見證。[1]

馬太是耶穌所揀選的十二使徒之一,也被稱為利未。他的名字出現在《新約》中四份使徒名單中:《馬太福音》10:3、《馬可福音》3:18、《路加福音》6:15和《使徒行傳》1:13。馬太蒙召成為門徒的記載也出現在三部對觀福音中:《馬太福音》9:9、《馬可福音》2:14、《路加福音》 5:27。

從這些記載中得知,馬太原是稅吏,也稱為「稅官」。他可能受僱於希律‧安提帕,負責在迦百農徵收過路貨物的稅款。在猶太人眼中,稅吏與其他「罪人」同樣被鄙視。耶穌呼召馬太成為十二使徒之一,正顯示祂是罪人的真正朋友。

馬太在迦百農蒙召後立刻跟隨耶穌,顯示他可能早已認識耶穌。隨後他為耶穌設宴,並邀請其他稅吏與罪人一同參加。這一舉動展現了馬太的福音熱忱,因他渴望其他罪人也能認識耶穌。

除了使徒名單與蒙召的記載外,新約中對馬太的生平並無更多描述。他的名字「馬太」意為「主的禮物」,或許是在成為門徒後由「利未」改名而來。《馬可福音》2:14也提到他父親名叫亞勒腓。

Remove ads

寫作時間與地點

學者無法得知馬太何時撰寫《福音書》,但認為他顯然是在耶穌受死復活之後過了一段時間才動筆。這可從他在描述受難與復活事件時使用「直到今日」(28:15)或「直到如今」(24:21)等語句推測,暗示《福音書》完成時已經歷數年。

然而,《馬太福音》很可能是在公元70年羅馬摧毀耶路撒冷之前寫成,因為書中並未提及這場毀滅,儘管《馬太福音》第24章中有預言相關事件。若要推測寫作時間,較合理的說法是公元60年代某個時期。

至於寫作地點,同樣無法確定。部分早期教父認為馬太是在猶太地撰寫此書;另有學者主張是在敘利亞安提阿;也有人提出可能是在埃及。學術界至今尚無定論。

寫作對象

從《馬太福音》的內容可看出,馬太最初是寫給猶太人讀者的,理由如下:

  • 他特別強調《新約》事件是對《舊約》預言的應驗,這對熟悉舊約的猶太人尤其具吸引力]]。
  • 他致力證明耶穌就是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若猶太人要信靠耶穌,必須先認定祂是彌賽亞。從《馬太福音》第一節「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的家譜」可見馬太如何立即將耶穌與彌賽亞預言連結。
  • 他在書中提及《猶太律法》、習俗地名時未加解釋,顯示他預設讀者已熟悉這些內容;若是外邦人,則需更多說明。

相較其他《福音書》,馬太福音更強調《舊約》與《新約》的連結。他指出,《舊約》在耶穌的言行中得以應驗,並宣告祂就是長久以來所預言的彌賽亞。雖然其他福音書也有類似陳述,但馬太特別著重於這一神學關係。

因此,《馬太福音》緊接《瑪拉基書》之後的位置可謂恰當。馬太巧妙地銜接兩約,不僅為當時的猶太讀者,也為今日各國各族的讀者建立了理解救恩歷史的橋樑。

內容大綱

儘管四福音書均記載了耶穌在世的事跡,馬太福音卻用了一個以耶穌為舊約聖經上帝所應許的彌賽亞的角度去看祂的生平與教導。為此緣故,本書常將舊約預言與耶穌的生平連貫起來,從而扮演了舊約與新約之間的橋樑。再者,因為耶穌是彌賽亞,本書十分強調祂有權柄去解釋上帝的律法,及教導有關天國的真理。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段落:

耶穌是基督

馬太福音以耶穌的家譜開始,以表示耶穌是大衛的子孫,就是《舊約聖經》所預言的基督。耶穌的童年由約瑟的妻子,馬利亞聖靈被感孕開始,在伯利恆出生。後來為逃離大希律王的殺害逃往埃及,皆應驗了舊約聖經的預言。

傳道工作的開始

記敘了30年後施洗約翰的工作和為耶穌施浸。神的靈降在耶穌身上,有聲音從天上説,「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及至耶穌受試探的事跡。當中亦記載了耶穌呼召彼得(原名西門)安德烈雅各約翰的經過。

登山寶訓

耶穌基督醫治加利利百姓各樣的病症,群衆開始跟隨耶穌。耶穌基督到山上開始教導門徒,包括天國的八種福份,虛心(認識自己靈性需要)(《馬太福音》中譯作神貧:甘貧,樂道,在天主面前謙卑,不自滿)、哀慟(為世上的罪惡而哀傷)、溫柔(又譯作溫良)、饑渴慕義、慈悲(又譯作憐恤或憐憫)、清心(又譯作心裡潔淨)、使人和睦(又譯作締造和平)和為義受逼迫的人,因為他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他將門徒稱為「地上的」和「世上的光」,並且解釋人進入天國需要具有怎樣的公義;與那時猶太教領袖虛有其表的公義截然不同。他教導門徒禱告,不要作偽善的施捨和禱告,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不必為生活所需擔心。關於人際關係,基督説:「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耶穌帶給信徒的一個應許,就是:「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群衆聽到他的話,都覺得驚奇,因為他的教訓像有權柄的人,不像猶太教的領袖。

Remove ads

傳道工作

馬太福音陸續記載了耶穌所行的一些包括治病、平靜風浪、餵飽了5000多人、在海上行走等神蹟;又設立了12位使徒,以及祂對使徒們的應許及鼓勵,提醒他們説「得着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着生命。」猶太教的法利賽人企圖控告耶穌,卻被耶穌駁倒,並對他們的偽善嚴加斥責。

天國的比喻

耶穌談論7個有關天國的比喻:撒種的比喻種子長大的比喻稗子的比喻芥菜種的比喻麵酵的比喻藏寶的比喻尋珠的比喻撒網的比喻

門徒之間

耶穌對門徒談及謙卑。彼得問:「我當饒恕弟兄多少次?」耶穌回答説:「我對你説,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耶穌指出比喻的要點説:「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門徒問耶穌天國裡誰最大?耶穌説:「凡謙卑像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是最大的。」

末日的來臨

耶穌談及末世的預言,從而警惕信徒要隨時隨地預備天國的降臨。預告聖殿,耶路撒冷行將遭受毀滅,將來有一段時期世上會有戰爭,「民要攻擊民,國要攻擊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要假冒耶穌的名來,說自己是基督再臨,有許多假先知出現,也有許多人會失去信仰。但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

受難

猶太教的文士和法利賽人與耶穌有很多次的衝突,甚至計劃要殺死他。同時,耶穌多次預言自己的死亡和復活。逾越節時,耶穌與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請使徒領食無酵餅葡萄酒以象徵他的身體和他的血。然後他們轉至客西馬尼園,耶穌在那裡懇切禱告。這時猶大和一群帶着刀棒的人來到,這個叛徒偽善地上前與耶穌親吻而藉此出賣他。耶穌被帶到大祭司那裡,祭司長和整個猶太公會找尋假見證去控告耶穌。羅馬總督彼拉多把耶穌交出來讓人釘死。總督的士兵對耶穌的君王身分戲弄一番,然後把他帶到各各他髑髏地),將他釘在兩個強盜之間的十字架上,罪名是「猶太人的王」,受了幾小時的苦楚之後,耶穌終於在下午三時左右死去,然後被埋葬在一新墓里。

復活

三天後星期日的早晨,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另一個馬利亞」來到耶穌的墓前,聽見天使宣布耶穌已復活。稍後,耶穌親自向門徒顯現,訓示他們:「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但他們在傳道工作上會繼續獲得指引,馬太所載的耶穌最後一句話提出保證説:「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基督新教觀點

一世紀中期,使徒馬太向敘利亞與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與外邦信徒社群傳達信息。他以權威性的敘述,延續了以色列的聖經,宣告神的末世國度已藉著拿撒勒人耶穌—神的兒子、基督—的言行進入世界。 這位曾任稅吏的使徒,其敘事反映了使徒們普遍的宣告:耶穌的事工以祂的代死與復活為高峰。同時,馬太在迦百農的獨立見證中特別強調三點:[2]

  • 耶穌是大衛之子、以色列真正的君王,祂成就了神在舊約中與祂子民的所有應許與作為。
  • 耶穌是大能的審判者,末日再臨時將帶來對神子民的終極救恩,以及對神敵人的終極審判。
  • 在這世代終結之前,神的門徒要持續延展耶穌的使命,拯救猶太人與外邦人。

這項使命的實踐方式包括:宣講耶穌國度的福音、奉聖父聖子聖靈的三一之名施洗,以及教導門徒遵行神的全然啟示,特別是耶穌親自所教導的一切。

耶穌的使命

馬太福音是四福音之首,它在希伯來文聖經和基督徒希臘文[註 1]聖經之間提供一座橋梁。它清楚地標明誰是彌賽亞兼上帝所應許的王國的君王,闡明作基督門徒所需符合的條件以及這些人在地上所要執行的工作。首先是施浸者約翰,然後是耶穌,最後是他的門徒,努力向人宣揚「天國近了」。此外,直到事物制度的末期,耶穌的命令仍然生效:「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在以往和現今,按照主所立的模式從事宣揚王國及「使萬民作門徒」的工作乃是一項偉大、奇妙的特權。[5]

對宗教界的影響

馬太的福音對公元第一世紀留意它的人來説乃是「好消息」,上帝也刻意將它保全下來作為給世人的「好消息」,直至今日。甚至非基督徒也不得不承認福音的力量,例如,據報印度領袖(聖雄)甘地曾對以前的印度總督歐文(Lord Irwin)説:「你我兩國若一同實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所倡導的教訓,我們就不但能夠解決本國的難題,同時也能解決整個世界的難題了。」在另一個場合,甘地説:「盡量深深吸飲登山寶訓給你的甘泉好了,⋯⋯因為其中的教訓對我們每個人都適用。」

可是,整個世界,包括自稱信奉基督教的部分,仍受種種難題所困擾。只有少數真正的基督徒才珍惜、研究和實踐登山寶訓以及馬太福音所含的健全教訓而獲致無可估計的裨益。再三研究耶穌的優良教訓是有益的,例如關於如何尋得真正的快樂、道德和婚姻生活、愛的力量、蒙悅納的禱告、屬靈財富與物質資財的對比、先求上帝的國、尊重聖物、保持警覺和順服等問題,耶穌都提出優良的勸告。馬太福音第10章載有耶穌給予那些傳揚「天國」好消息的人的工作訓示。耶穌的許多比喻對一切「有耳可聽」的人提出重要的教訓。此外,耶穌的預言,例如他曾詳細預告自己再來前末世的景象,「這樣,你們看見這一切的事,也該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馬太福音24:33)使基督徒對未來懷有穩確的信心和盼望。[6]

預言應驗

《馬太福音》載有許多應驗了的預言。馬太從上帝所感示的希伯來文聖經引用許多經文,目的是為了表明它們已經應驗了。這些經文提出的證據,證明耶穌的確是彌賽亞,因為這一切細節是不可能預先安排的。例如,請比較一下馬太福音13:14-15和以賽亞書6:9-10;馬太福音21:42和詩篇118:22-23;馬太福音26:31-56和撒迦利亞書13:7。這些預言的應驗也給予人有力的保證,馬太福音中一切由耶穌本人所説的預言,均會按時一一應驗,有此可知,耶和華與「天國」有關的光榮旨意也會實現。

上帝預言到王國君王的一生,在細節上也十分準確。馬太忠實、準確地錄下這些預言的應驗。愛好公義的人沉思馬太福音所載的許多預言應驗和應許時,可以為了認識和寄望於「屬天王國」而歡欣鼓舞,深知這是耶和華使祂的名成聖的工具。「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祂榮耀的寶座上,」耶穌基督所統治的王國會為性情溫和及靈性飢渴的人帶來永生的快樂和無窮的幸福。(馬太福音19:28)

參見

註釋

參考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