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績效指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環境保護績效指數(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EPI)是對國家政策中環保績效的量化度量。該指標源自環保績效實驗指標,後者於2002年第一次出版,設計輔助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的環境目標。[1]
指數替代了之前的環境可持續指數(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後者在1999年到2005年出版。兩項指數都由耶魯大學(耶魯環境法規和政策中心)和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地球科學信息網絡中心)提出,並與世界經濟論壇、歐洲聯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合作。環境可持續指數用以評估其他國家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問題。由於與該指數研發團隊產生分歧,環境保護績效指數使用了結果為導向的指標,方便政策制定、環境科學、倡導團體和公眾參考。[2]
2012年1月,4份績效指數報告出爐:2006年環保績效實驗指數,[3]與2008、2010和2012年環保績效指數。[4][5]就2012年報告來說,新「趨勢實驗指數」被用於評估在國家過去數十年間對環境改善的努力,研究哪些國家在進步,哪些在退步。[6]
2014的排名中,前5為國家為瑞士、盧森堡、澳大利亞、新加坡和捷克。墊底的5國為阿富汗、萊索托、海地、馬里和索馬里。英國位列第12位、日本第26位、美國第33位、巴西第77位、中國第118位、印度第155位。[7]2012年趨勢實驗指數前5位是愛沙尼亞、科威特、薩爾瓦多、納米比亞和民主剛果。[8]
2010變量
目標 | |||
政策分類 | |||
指標 | 1.環境疾病負擔 | 2.充分衛生條件 | 4.室內環境污染 |
3.飲用水 | 5.城市顆粒物 | ||
6.當地臭氧層 | |||
目標 | |||
政策分類 | |||
指標 | 7.地方臭氧 | 9.水質量指數 | 11.風險保護指數 |
8.二氧化硫排放 | 10.水源壓力 | 12.保護效率 | |
13.關鍵棲息地保護 | |||
14.水源保護地 | |||
政策分類 | |||
政策細分 | |||
指標 | 15.增長 | 16.水營養指數 | 18.灌溉壓力 |
17.拖網作業強度 | 19.農業補貼 | ||
20.深耕 | |||
21.焚燒 | |||
22.殺蟲劑管制 | |||
政策分類 | |||
指標 | 23.人均排放量 | ||
24.發電量平均排放 | |||
25.工業碳強度 |
得分
前30名和分數[9]
2014年1月25日,耶魯大學在世界經濟論壇上發布了《2014年環境績效指數》,為178個國家打分。[10]
前30名和分數
2012年1月5日,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在世界經濟論壇上發布了《2012年環境績效指數》,為132個國家打分。[5]
前30名和分數[5]
2010年1月28日,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在世界經濟論壇上發布了《2010年經濟績效指數》,為163個國家打分。[4]2010年第一名是冰島,冰島在環境公共健康上打了高分,幾乎所有能源來自可再生資源(水力資源和地熱),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美國從2008年EPI第39位跌至第61位,巴西排名第62位,中國第121位,印度第123位。[4][11]
前30名和分數[4]
參見
- 環境可持續指數(ESI)
- 環境脆弱性指數(EVI)
- 生態標籤
引述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