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班朱尼河盟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班朱尼河盟誓是1203年年中蒙古部汗鐵木真(即未來的成吉思汗)與其追隨者立下的誓約,這些追隨者後來被稱為「巴勒只溫惕」。12世紀後期鐵木真在克烈可汗脫斡鄰勒麾下效力,逐步發展自己的勢力。1203年初脫斡鄰勒之子桑昆說服父親拒絕與鐵木真的家族聯姻,令蒙古部與克烈部正式為敵。接連躲過克烈部的兩次伏擊後,鐵木真所部在哈蘭真沙陀之戰中全軍潰敗。
戰後,鐵木真收攏殘部退往斑朱尼河(又譯巴勒諸納、斑莫海子、辨屯河,今內蒙古呼倫湖西南的一處沼澤)[1],在班朱尼河與最親密的伴當立下誓約,承諾同甘共苦、共享榮耀。是年夏,鐵木真通過宣揚征戰四方的理想招攬壯士,最終集結起足夠兵力,於同年秋擊敗克烈部。僅僅3年之後,鐵木真便已經鏟除草原所有對手,在忽里勒台上獲得了成吉思汗的尊號,建立了大蒙古國,「巴勒只溫惕」也受到了成吉思汗的最高封賞。因為13世紀敘述鐵木真崛起的史詩《蒙古秘史》未記載此事,19世紀以來此事之真實性曾受歷史學家質疑。
Remove ads
背景

鐵木真約生於1155至1167年間,父為蒙古部首領也速該,母為他的斡勒忽訥妻子訶額侖。鐵木真9歲時也速該亡故,鐵木真兄弟姐妹6人及其母親遭部族遺棄。然而他們一家並未覆滅,反而倖存下來,長大後的鐵木真開始聚集心腹,並向父親的「安達」——克烈部中路首領脫斡鄰勒立誓效忠[2]。然而同屬安達的札木合屢屢阻礙鐵木真施展抱負,二人自1180年代起齟齬不斷。隨着鐵木真勢力擴張,儘管時至1201年克烈部仍是蒙古草原上名義上的霸主,但克烈部的貴族們開始忌憚迅速崛起、已主宰東蒙古的鐵木真——其中就包括了脫斡鄰勒之子桑昆,他擔心鐵木真的崛起會令其失去繼承權[3]。
不久,鐵木真果然為爭取克烈部繼承權向克烈部提議由其長子朮赤與脫斡鄰勒之女察兀兒別吉結婚,願以自己女兒豁真別吉與桑昆之子禿撒合結婚,兩家從此結為「忽答」(quda,親家)。但是這一提議遭到了桑昆斷然拒絕,桑昆不僅僅擔心自己的繼承權,也認為朮赤的出身有問題,朮赤之母孛兒帖曾被蔑兒乞部擄掠姦污,隨後生下了朮赤,雖然鐵木真始終將朮赤視作嫡子,但是始終有人質疑其非鐵木真親生,若與之聯姻則有辱桑昆家族尊嚴[4]。桑昆也獲得了克烈部貴族支持,甚至連鐵木真的親戚阿勒壇、忽察兒都反對聯姻,乃至於力主攻伐舊安達的札木合[5]。同時,脫斡鄰勒本人的立場頗為曖昧——據13世紀《蒙古秘史》記載,他一方面念及與鐵木真的舊情,另一方面又愛護自己的子女,因此直到接到了最後通牒後才被迫支持兒子;然而拉施特《史集》與馬可·波羅口述史稱,脫斡鄰勒本就憎惡鐵木真,對聯姻之議勃然作色[6]。脫斡鄰勒也許受到了中亞商團(含西遼、畏兀兒代表)遊說,恐鐵木真掌權後將其排擠出絲綢之路貿易,亦可能忌憚鐵木真自身的雄圖,總之雙方關係破裂[7]。
最終,脫斡鄰勒聽從了桑昆的建議,但又不欲大動兵戈,遂設詐謀——告知鐵木真已應允聯姻,將舉辦慶典宴。鐵木真本來不疑有他,僅帶少量護衛赴宴(拉施特提到兩位伴當,而《蒙古秘史》中記載原計劃有十位[8]),宴席間則有刺客埋伏;幸得父親舊部蒙力克預警,鐵木真半途而返,桑昆遂率克烈部大軍來攻。牧民巴歹、乞失里黑竊聽計劃並向鐵木真通風報信,鐵木真這才避開大軍、脫身而去[9]。因兵力懸殊,鐵木真及其追隨者奔往金朝邊境,冀求援軍,必要時越境避難。雖有忙忽惕部的畏答兒、兀魯兀惕部的朮赤台等克烈部眾來降,但鐵木真仍於1203年初的哈蘭真沙陀之戰慘敗。歸降的朮赤台一箭射傷桑昆,逼停克烈部攻勢;但脫斡鄰勒亦以仇敵不足為患為由,未行追擊[10]。
Remove ads
盟誓
經哈蘭真沙陀一戰,鐵木真損兵折將,傷亡慘重——即便周邊危機四伏,鐵木真仍舊徹夜駐留戰場附近,收攏與自己失散的部屬——博爾朮因為丟失了馬匹,直到黎明時分才姍姍來遲;博爾忽則在隨後攜鐵木真第三子窩闊台趕到,窩闊台因脖頸受傷由博爾忽照顧。幾人會合後,鐵木真遂引軍撤離,並在途中停下來埋葬戰歿的畏答兒[11]。最終,鐵木真的軍隊來到班朱尼河畔,其地今已無考,最可能位於哈拉哈河,因鐵木真沿此河退軍,且其地近金境東南;也有學者指為音果達河支流,或布里亞特的巴爾吉諾湖[12]。
時至1203年仲夏,鐵木真所部只剩下了2,600至4,600人。14世紀成書的《元史》可能誇大了鐵木真的窘迫,稱追隨者僅19人,但這19人很可能特指部眾首領[13]。據《元史》載,時軍士飢甚,適遇一匹野馬,遂殺之吃肉,取其臟器濾飲濁水,鐵木真當眾立誓[14]:
太祖舉手仰天而誓曰:「使我克定大業,當與諸人同甘苦,苟渝此言,有如河水。」將士莫不感泣。
《元史》敘述可能扭曲了盟誓的情節,首先盟誓過程的描述過於文學化、戲劇化,其次盟誓的內容則強調了同甘共苦、榮辱與共的高尚精神——然而,鐵木真在是年夏天的絕大多數時間裡都在招兵買馬,還得到了有弘吉剌人(他的妻子孛兒帖所屬)、亦乞列思人及尼倫蒙古諸部人的歸附,並沒有《元史》所描述的那樣窘迫。再者,前來投奔的許多人並非純粹為了榮譽,而是有着具體的現實利益考量,例如契丹首領耶律阿海及耶律禿花等人投奔鐵木真更多為了向金朝報仇雪恨,而穆斯林商人札八兒與阿三則看重着貿易利益——阿三以一千隻羯羊換取未來安全保障與有利貿易協定。鐵木真甚至得到了克烈部人的幫助,例如窩闊台朝重臣的鎮海就在此間投奔了鐵木真。[15]
班朱尼河立誓者的社會、文化與宗教背景頗為複雜:除鐵木真與他弟弟合撒兒外,傳統記載的十九人都不是蒙古人,其中有契丹人、党項人、克烈人、乃蠻人、中亞人,甚至可能有南亞人,分屬九個不同的部族;十九人中不僅有鐵木真這樣的騰格里信仰者,還有穆斯林三人,及基督徒、佛教徒若干。用歷史學家魏澤福的話來說,班朱尼河盟誓超越傳統社群畛域,「類乎現代公民身份,是一種基於個人選擇與承諾的兄弟情誼」[16]。
Remove ads
後續

鐵木真所部在1203年底重振旗鼓,於怯綠連河下游的折折運都山與克烈部鏖戰三日,終獲大捷。脫斡鄰勒逃亡途中被不識其身份的乃蠻哨兵豁里速別赤所殺;桑昆先逃吐蕃,後至可失哈耳,旋即被殺。此後三年,鐵木真滅乃蠻、蔑兒乞,統一蒙古草原。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召開忽里勒台,接受「成吉思汗」的尊號,封賞開國功臣,此前預警脫斡鄰勒背叛的牧民巴歹、乞失里黑則被被授予克烈部首領的宮帳、器物、侍衛[17]。班朱尼河盟誓者被稱為「巴勒只溫惕」(即「班朱尼人」或「飲渾水者」),獲最高封號,直至14世紀仍被銘記[18]。「巴勒只溫惕」中許多人在大蒙古國任要職,例如鎮海、穆斯林商人兼外交官札八兒火者,及烏梁海人哈班,而哈班之子速不台成為蒙古最傑出的將領之一[19]。
由於《蒙古秘史》沒有提及班朱尼河盟誓一事,近代以來許多歷史學者質疑其真實性:從1860年代的彼得·卡法羅夫到莊延齡,包括20世紀中期頗具影響的伯希和、亞瑟·偉利、勒內·格魯塞等史家均認為此事子虛烏有[20]。直到1955年,柯立夫撰文駁斥了這些質疑的聲音,並引用大量其他史料中提及的「巴勒只溫惕」作為旁證,史學界才開始普遍承認班朱尼河盟誓的真實性[21]。至於《蒙古秘史》刪去此事的原因,或許與立誓者中包含許多非蒙古人有關,《蒙古秘史》的作者出於對非蒙古族群的猜忌不願意提及鐵木真核心集團中非蒙古成員的存在,因而略去了此事[22]。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