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甘石星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甘石星經》,是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專著和觀測記錄,書名始見於南宋《郡齋讀書志》,一般認定為是唐宋時期偽托甘德《天文星占》和石申《天文》的合編。[1]

從文獻學的角度考證,中國天文學史春秋戰國時期天文學已有長足發展,在這一時期出現了部分天文學專著和天文觀測記錄,用以君王星占和便於季節性的生產活動。[2]

戰國中期,齊國的天文學家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魏國的天文學家石申著有《天文》八卷。漢朝時,這兩部著作仍是各自刊行的,唐以後此二書就完全散佚。今本《甘石星經》系唐朝合《石氏星簿經贊》與《甘石巫咸氏星經》之合集,書中列舉的地名,如衛州、甘州、秦州、許州、潁州等都是戰國以後所設的州郡。《甘石星經》中的《甘石星表》記錄了恆星變化位置圖表。《甘石星經》記載北斗七星:稱「守斗西,大飢,人相食。守斗南,五果不成。五星入斗,中國易政,又易主,大亂也。」看似通過天象變化來占卜國運,明顯帶有神秘色彩。

《天文星占》八卷與《天文》八卷的原書皆已失佚,僅在唐代《開元占經》中保有一些片段,《漢書·天文志》中保存有甘氏和石氏關於二十八宿的星表。因此成書於宋代的《甘石星經》跟上述二書關連不大,自南宋以來,即已有多位學者懷疑《甘石星經》的真實性,[3]目前學界公認今傳的《甘石星經》已非原著,乃為後世宋人所偽托。[2][4]1979年,中國的中學課本將《甘石星經》寫入"戰國時期的科學成就",[5][6]並宣稱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7]

現傳本《甘石星經》有兩種版本:一種是署名漢甘公、石申撰的《星經》,被宋以後的人稱為《甘石星經》。有廣漢魏叢書明萬曆本、清嘉慶本,說郛宛委山堂本,增訂漢魏叢書乾隆本、紅杏山房本、三餘堂本、大通書局石印本,最常見的是叢書集成初編本。比較上述各版本,內容基本相同。另一種叫《通占大象歷星經》,也署名甘公、石申撰。有道藏正統本、小十三經本、漢魏叢書明萬曆本、津逮秘書汲古閣本、叢書集成本。除極個別字句外,內容也基本一樣。[7]

Remove ads

本書之天文學成就

  1. 書中詳細記載了五緯之運行情況,以及它們的出沒規律,並肉眼記錄木衛二:「若有小赤星附於其側」,但國際上未被承認。[8]
  2. 書中記錄800多個恆星的名字,並劃分其星官,其體系對後世發展頗有深遠影響。
  3. 書中提及日食月食是天體相互掩食的現象。
  4. 為紀念石申之發現,月球上有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石申環形山」,該環形山位於月球背面西北隅,離北極不遠,面積約350平方千米。月面坐標為75.78°N 104.13°E,直徑46.52公里,深約2.296公里。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