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生物醫學模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生物醫學醫療模式是大多數西方醫療保健環境中使用的醫學模式,其建立於一種認知,即健康狀態純粹定義為沒有疾病的狀態。[1]:24, 26 生物醫學模式與社會學的照護理論形成對比。[1]:1[2]

歷史淵源

生物醫學模式的不同形式早在公元前400年之前就已存在,希波克拉底當時便倡導疾病的物理病因論。儘管如此,直到19世紀科學革命期間,該模式才成為健康觀念的主導觀點。[1]:25

批評觀點

對該模式的批評通常圍繞其認為健康獨立於所處的社會環境,且能適用於所有族群的單一定義方式。[3] 該模式亦因將醫療系統視為社會和政治中立的存在而受到批評,未認識到其作為社會政治權力來源或深植於社會結構之中的本質。[4]

替代模式

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被提出作為替代方案。[5]

主要特徵

在《社會、文化與健康:護理社會學導論》一書中,健康社會學家 Karen Willis 與 Shandell Elmer 概述了生物醫學模式處理疾病與健康的八大「特徵」:[1]:27–29

  • 特定病因學說:所有疾病皆可歸因於特定的生理功能失調
  • 身體即機器:身體如同可由醫師修復的機械結構
  • 身心分離:心靈與身體是互不相關的獨立實體
  • 化約論
  • 狹義健康定義:健康狀態始終意味著不存在明確的疾病
  • 個人主義:健康問題的根源始終在於個人,而非所處環境
  • 治療預防的對立:健康的重點在於疾病診斷與治療,而非預防
  • 治療必要性:醫學能夠「修復」健康失調的機械
  • 中立科學過程:醫療系統與健康從業者在社會和文化層面保持超然中立

相關條目

  • 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 醫學模式
  • 障礙的醫學模式
  • 障礙的社會模式
  • 心理創傷模式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