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異麥芽酮糖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異麥芽酮糖醇(英語:Isomalt)又稱巴糖醇,屬於二糖醇,因其類似糖的物理性質,可作為一種甜味劑添加在食品中。1960年代被發現,從80年代至今廣泛的在世界超過70個國家使用。[1]
Remove ads
製備
異麥芽酮糖醇能用兩個步驟從蔗糖製取。首先將蔗糖經酶轉化成異麥芽酮糖(亦稱巴拉金糖),接著把異麥芽酮糖經雷尼鎳催化,氫化產生目標產物。此時會得到一組等莫爾數的非對映異構物6-O-α-D-吡喃葡萄糖基-D-山梨醇(GPS)和1-O-α-D-吡喃葡萄糖基-D-甘露醇(GPM),[2][3][4]前者無水,而後者是二水合物。[2]一般的異麥芽酮糖醇分別含有43%重的GPS與57%的GPM。[3]兩種化合物能透過分段結晶分離。[3]

性質
- 異麥芽酮糖醇是兩種雙糖的混合物,將其完全水解後得到50%的葡萄糖、25%的山梨糖醇和25%的甘露醇。[5]
- 異麥芽酮糖醇是沒有氣味、白色的結晶物質,晶體中含約5%的水。
- 比起其他許多糖醇,特別是木糖醇和赤藻糖醇,異麥芽酮糖醇溶液的焓上升幅度較大(溶解熱為正)。[6]
- 異麥芽酮糖醇的熔點是142℃,[2][7]低於其中兩種異構物的166℃和168℃,這是共晶系統所造成的。[7][8]
- 該物質比蔗糖更不容易潮解,[3]此特性有利於保存。
- 25℃下的溶解度是每100公克水27.3公克,隨溫度增加而顯著提升。[9]
- 與一般的糖醇相似,口腔中的細菌無法有效利用異麥芽酮糖醇。[10]
- 甜度是蔗糖的一半,熱量也約為蔗糖的一半。[11]
用途與影響
異麥芽酮糖醇的吸濕性不佳,利於儲存,也不會在口中造成黏膩感,因此廣泛應用在甜食、喉片等物。[1]異麥芽酮糖醇對血糖的影響小,所以成為糖尿病患者替代飲食中糖分的諸多選擇之一;由於難以被口腔中的細菌分解,導致蛀牙的風險也低。不過其甜度和供應熱量的比例接近蔗糖,對欲以其代替砂糖減少熱量攝取者效果不大。[10]異麥芽酮糖醇屬於糖醇,不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此特性如同膳食纖維,可以刺激腸蠕動,但是過量使用可能令人腹痛、胃腸氣脹和腹瀉。此甜味劑通常和其他更強者混合使用,達到蔗糖一般的效果。[12]
異麥芽酮糖醇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歸為「一般認為安全(GRAS)」;糧農組織/世衛組織食品添加劑專家聯合委員會認為其在一般不會有健康危害,所以沒有標示一日可接受攝取量。[1]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