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堊翼鳥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堊翼鳥屬(學名:Cimolopteryx,意為「白堊紀的翼」[2])是種晚白堊世的史前鳥類,現被認為僅含單一物種稀少白堊翼鳥(Cimolopteryx rara)。唯一可確認屬於該物種的標本發現於懷俄明州蘭斯組,時間為距今6600萬年左右的馬斯特里赫特期末期[3]。另從蘭斯組及蒙大拿州的地獄溪組描述了一個稱為「巨型白堊翼鳥」("Cimolopteryx" maxima)的存疑種[4]。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南部法國人組發現的部分左喙骨亦被歸入該屬[5]。
Remove ads
描述及歷史

白堊翼鳥是種非常小的鳥類,最多只有一隻小型海鷗般大小[3]。本屬已知化石几乎全是喙骨,但這些骨頭解剖構造獨特,足以與其它鳥類相區分,甚至可以鑑別出不同的物種。其中首個被發現的是標本YMP 1845,由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於1889年在論文註腳中首次提及並非正式命名,但直至1892年才被正式描述。馬什還在同一篇論文中描述了第二個種:古老白堊翼鳥(Cimolopteryx retusa),但該物種現已鑑定為一種不同的鳥類,並重新命名為古老回足鳥[3]。
分類及物種
本屬所含物種多年來幾經變化,如今大多數曾歸入該屬的物種均已重新歸類或被視為分類不明。2002年,席爾維婭·霍普(Sylvia Hope)對化石殘骸進行了重新評估,其中最多鑑別出五個物種:稀少白堊翼鳥(Cimolopteryx rara)、岩崖白堊翼鳥(C. petra)、巨型白堊翼鳥(C. maxima)、嬌小白堊翼鳥(C. minima)和一個未命名種。稀少種與岩崖種被認為最具鑑別性,兩者發現於相同地層(蘭斯組及法國人組)但尺寸不同,後者體型較小。尼古拉斯·朗里奇(Nicholas Longrich)在2009年的回顧中認為上述物種均為同一種,排除了可能由性別或生長階段引發的體型差異[6]。然而,朗里奇在2011年對蘭斯期鳥類的分析中駁回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四者均為不同物種[1]。2010年,費德里克·阿格諾林(Federico Agnolin)將嬌小種與岩崖種歸入新屬拉馬克鳥,依據是兩者與模式種南方拉馬克鳥相似[7]。來自年代更早的阿爾伯塔省恐龍公園組的另一物種亦已被重新鑑定為疑似拉馬克鳥而非白堊翼鳥新種[3][7]。
「巨型白堊翼鳥」("Cimolopteryx" maxima)體型約為稀少白堊翼鳥的兩倍,但僅憑已知解剖特徵不足以確認其究竟屬於白堊翼鳥還是其它屬[3]。朗里奇於2011年提出其可能為獨立屬種,但沒有為該物種命名新屬[1]。還有一些類似白堊翼鳥的材料被霍普列為未確認物種,但缺乏足夠的獨特特徵來準確鑑別,故無法確認是否屬於白堊翼鳥[3]。
霍普認為白堊翼鳥可能是鴴形目成員,但由於該屬所有物種都只發現過肩帶及翅膀骨骼碎片,因此該分類只是暫定的[3],還有一項系統發育分析未能解出許多化石零散的蘭斯階鳥類物種的譜系關係[1]。阿格諾林觀察了不同物種喙骨之間的解剖相似性,並得出結論稱,白堊翼鳥和拉馬克鳥可與陶土鳥一起歸入一個獨立的科:白堊翼鳥科[7]。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