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細胞分類計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细胞分类计数
Remove ads

白細胞分類計數(英語:white blood cell differential)是一項通過分析血液中各類白細胞數量、比例和形態來評估健康狀況的醫學檢測項目,通常被包含於全血細胞計數中。該檢測可測定五種正常白細胞亞群(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的數量,同時還可識別可能存在的異常細胞。檢測結果以百分比計數和絕對值計數兩種形式呈現,通過與相應年齡段的參考值範圍進行比對,可以判斷白細胞數量與比例是否正常,從而輔助診斷患者到底是病毒性疾病細菌感染寄生蟲病、亦或是白血病等血液系統疾病。

事实速览 白細胞分類計數, 作用 ...

白細胞分類計數可通過血細胞分析儀自動檢測,也可藉助顯微鏡人工檢測。但在20世紀70年代白細胞分類分析儀問世前,白細胞分類計數只能人工檢測。如今,血細胞分析儀檢測已成為主流與首選檢測方式,人工顯微鏡檢查主要用於以下情況:對血細胞分析儀的異常檢測結果進行復檢、臨床特殊需求、人工識別血細胞分析儀可能遺漏的異常細胞類型。相較於血細胞分析儀,人工分類計數的獨特價值在於能夠發現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細胞形態學改變。

1674年,安東尼·范·列文虎克首次通過顯微鏡觀察到血細胞。18至19世紀,顯微鏡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們可以識別並計數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19世紀70年代,保羅·埃爾利希發明了白細胞染色技術,使得識別白細胞類型成為可能。隨後,德米特里·列昂尼多維奇·羅曼諾夫斯基英語Dmitri Leonidovich Romanowsky改良了埃爾利希染色法,發明了羅曼諾夫斯基染色法英語Romanowsky stain,該染色法至今仍用於人工分類計數的血塗片染色。

白細胞分類計數的自動化進程始於20世紀50年代庫爾特計數器英語Coulter counter的發明。這是首台實現血液分析自動化的儀器,該儀器利用電阻抗原理,通過測量細胞通過微孔時產生的電信號變化,實現細胞計數和體積測定。20世紀70年代,自動分類計數技術取得進一步突破,誕生了兩種技術路線:基於顯微鏡載玻片的數字圖像處理技術,以及結合光散射和細胞化學染色的流式細胞術。這些技術至今仍用於現代血液分析儀。

Remove ads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