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背鬚鴷

美洲擬鴷科美洲擬鴷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背鬚鴷
Remove ads

白背鬚鴷學名Capito hypoleucus,中國大陸作白背擬啄木鳥)屬於美洲擬啄木鳥科美洲擬鴷屬。該鳥為哥倫比亞特有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評估為「易危物種」。

事实速览 白背鬚鴷, 保護狀況 ...

其自然棲息地有潮濕的熱帶山地森林、牧場和種植園。現今棲息地的喪失對該鳥構成了威脅。

Remove ads

分類學

該物種由英國鳥類學家薩爾文(Osbert Salvin)在1897年首次提及。其於安蒂奧基亞省,由普拉特(Antwerp Edgar Pratt)所發現。[2]該鳥名稱源於拉丁文「capito」(大頭),和古希臘文「hupo」(在什麼之下),以及「leukos」(白色)。[3]

目前確認了三個亞種:

描述

隨着巨嘴擬啄木的分類研究逐漸細化,白背鬚鴷現被認為是美洲鬚鴷科中體型最大的鳥類之一,僅次於紅紋鬚鴷。成年個體體長平均達19公分,雄鳥體重約74.6克,雌鳥約67.4克[5][6]

該物種上體以黑色為主,頸部和肩部密布淺色細紋。由於條紋常被高大樹冠遮擋,野外觀察時較難辨識。其顯著特徵包括鮮紅色額頂、乳白色下體及胸前的肉桂色羽斑,下體羽毛邊緣帶有漸變黃暈。虹膜呈猩紅色,喙部為明黃色,腿部灰綠。雌鳥與雄鳥外觀相似,唯雌鳥下喙基部具黑色斑點[7]

棲息與分布

白背鬚鴷分布在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河中部,海拔約200至1,800公尺之間。[8]

該鳥生活在熱帶地區,棲息於森林中的濕潤山坡或者草地、次生林和果樹所混合而成的森林。

行為和生態

此物種通常成對或家族群體覓食,並可能與其他物種混群覓食。其主要活動範圍為森林冠層,亦會至芒果樹、冠果樹等果樹下覓食。

該物種的數量正在下降,主要是因棲息地的喪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紅色名冊將該鳥類列為易危物種。哥倫比亞的鳥類紅皮書指出,該鳥類已經失去了百分之60的棲息地,這種棲息地仍然在不斷的減少,因此將該鳥類列為瀕危物種。造成這種棲息地喪失的原因是因為非法種植、過度使用殺蟲劑以及金礦開採。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