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邊真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邊真鯊(學名:Carcharhinus albimarginatus,又名白邊鰭白眼蛟),是軟骨魚綱板鰓亞綱真鯊目真鯊的一種,其身形大而細長。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海域。它們經常可以在離岸較遠的島嶼和珊瑚礁附近被發現。最深可以潛至水下800米。白邊真鯊類似於一種更大型鯊魚:黑尾真鯊(C. amblyrhynchos)。不過可以通過鰭上明顯的白邊來辨認白邊真鯊。其俗名也正是來自於此。白邊真鯊最長可以達到3米。
白邊真鯊是一個具有侵略性且強壯的捕食者。它捕食許多種硬骨魚以及鷂鱝,小型鯊魚和頭足類動物。它們在和大小相當的其他真鯊競爭食物時占據優勢。較大的白邊真鯊在和其他同類的衝突中往往容易受到嚴重傷害。和真鯊科的其他成員一樣,白邊真鯊是胎生的。雌性鯊魚在夏季產下1至11條幼鯊。白邊真鯊由於經常主動靠近潛水員而被認為是對人類有潛在危險的。商業捕撈的白邊真鯊其肉和鰭可以食用,不過目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還沒有足夠的數據說明它們的生存狀態。
Remove ads
命名和生物分類
白邊真鯊得名於鰭上的白邊。它的學名由德國博物學家Eduard Rüppell命名。他在1837年發表的著作《紅海的魚類》(Fische des Rothen Meeres)中描述了這種鯊魚,並命名為Carcharias albimarginatus。後來改為現在的Carcharhinus albimarginatus。[2]種名源自於拉丁文的albi意思是"白色"和marginatus意思是附着在邊緣上。[3]其模式標本是1960年在紅海的穆罕默德角捕獲的一條103厘米長的未成年的雄性白邊真鯊。[2][4]基於生物形態學上的相似性,牙齒形狀和脊椎特徵,Garrick(1982)提出白邊真鯊和黑尾真鯊具有最近的親緣關係。[5]這一解釋由Lavery(1992)根據等位基因酶數據得到確證。[6]
分布和棲息地
白邊真鯊廣泛但不連續的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在西印度洋,它們棲息於從紅海到南非的海域,包括馬達加斯加,塞舌爾群島,亞達伯拉群島,毛里求斯和查戈斯群島。在西太平洋,它們棲息於從日本以南較遠的海域到澳大利亞北部海域,包括台灣,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關島,帕勞,所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菲尼克斯群島和塔希提島。在東太平洋,它們棲息於從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到哥倫比亞的海域,包括科科斯群島,加拉帕戈斯和雷維利亞希赫多群島。它們是否也棲息於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海域尚未確定。[2]
白邊真鯊生活在30至800米深的大陸架海域的所有水層。它們大多棲息於孤立的海島和珊瑚礁周圍。[2][7]幼年鯊大多在較淺的水域而成年鯊則生活在較深的水域,兩者的深度有一定的重疊。[3][8]白邊真鯊游速很快,但它們始終只在某塊區域活動。通常單個或兩個一起活動,[9][10]也有在深水域發現小群的成年雌性。
外觀和解剖
白邊真鯊是一種壯實且具有流線型體形的鯊魚。它具有長軀體,寬前吻和大眼睛。五對鰓裂較短。上下顎各有12至14排牙齒,軟骨結合處還有1至2顆小牙齒。上排牙齒呈寬的斜三角形,其根部附近有粗糙的鋸齒邊緣;下排牙齒有直立的齒尖和尖銳的鋸齒邊緣。第一背鰭大且呈三角形,鰭根和胸鰭自由末端平齊或稍稍更靠近頭部。兩個背鰭間有脊線。胸鰭呈鐮刀狀,長度占軀體長度的比例較大多數真鯊長。[2][11]背部呈帶青銅光澤的藍灰色,腹部呈白色。鰭的邊緣和頂部呈白色。白邊真鯊可以長到3米長,一般長到2.0至2.5米長。最重的紀錄為162.2公斤。[3]雌性比雄性體形要大。[8]
-
白邊真鯊可藉由牠魚鰭的白邊來辨別。
-
上下頷
-
上排牙齒
-
下排牙齒
捕食和被捕食
白邊真鯊主要捕食深海和中海層的魚類,包括硬骨魚如石斑魚,鮐魚,金槍魚,玉梭魚,發光燈籠魚,飛魚,隆頭魚和鰨。有時它們也捕食鷂鱝,小型鯊魚和章魚。[2]雖說白邊真鯊是一種大型的鯊魚,但牠們的行動極為敏捷和迅速,可以在珊瑚礁區內來回自由穿梭覓食[12]。上下顎牙齒的不同形狀使得它們可以捕食大型獵物,大力的咬住並撕扯。[8] 體形較大的白邊真鯊則行動較為懶散而多捕食海底生物。[13]白邊真鯊還會游弋在其他正在享受食物的鯊魚周圍並不時地分一杯羹。[2]
白邊真鯊對其同類極具侵略性,因而常常帶有嚴重的傷害。它們在和相當大小的直翅真鯊 (C. galapagensis)和黑邊真鯊 (C. limbatus)爭奪獵物時占據優勢。[2]白邊真鯊和黑尾真鯊有時可以組成混種部隊發動攻擊。有觀察發現紡綞鰤 (Elagatis bipinnulata)利用和白邊真鯊粗糙的表皮發生摩擦來刮掉自身的寄生物。[14]白邊真鯊有時在開放海域會跟隨海洋哺乳動物如寬吻海豚,而它們自身會被舟鰤(Naucrates ductor)跟隨。[13]
Remove ads
繁殖和生長發育
和其他真鯊一樣,白邊真鯊是胎生的。在胚胎的發育把卵黃消耗殆盡時,空的卵黃囊發育成一個連接胎盤的通道以接受母體提供的營養。在南半球,交配和受精都發生在夏天。[15]在求愛期,雄性鯊魚會咬住雌性鯊魚以便完成交配;交配後雌性鯊魚的第一背鰭尖可能會被咬掉。[10]雌性鯊魚一年後會產下1至11(通常是5至6)條幼鯊。新生鯊有63至68厘米長。[2]野生環境下它們的生長速度差異很大:Kato和Hernandez(1967)報道說年輕的白邊真鯊平均每年可以長3.8厘米(身長的5.3%),可有的個體卻可以以每年20.8厘米(身長的30.1%)的速度生長,還有的個體僅呈現負生長。[16]雄性鯊魚在身長約1.6至1.8米時性成熟,而雌性鯊魚在身長1.6之2.0米時性成熟。[2]
與人類的接觸
白邊真鯊對由於好奇而隨意地接近它的人類有潛在的威脅,特別是在帶有食物的情況下。通常情況下,當潛水員剛剛潛入水中時,白邊真鯊會立刻從深水域游上來注視着潛水員。這恐怕會給潛水員帶來令人難以釋去的恐懼,因為這些鯊魚可能離他們很近。[17][18]這些鯊魚還會環繞潛水員游弋。[15]。在一次誘餌試驗中,一條大的白邊真鯊將穿着潛水裝備的假人的一條腿撕了下來,這表明白邊真鯊可以對人類造成致命的傷害。[2]2008年,國際鯊魚攻擊檔案記錄了四起白邊真鯊攻擊事故,幸好沒有一起是很嚴重的。 [19]這種鯊魚還會由於某種人造的低頻聲音而接近船隻。[15]
白邊真鯊可以由專門捕獲或者是作為刺網和延繩釣的副漁獲物,商業的或者個人的都有。由於它們繁殖速度較慢且傾向於生活在固定海域,對它們的捕獲可能造成過度捕撈,目前確實有些區域的數量已變得稀少了。[1][8]白邊真鯊的鰭可製成魚翅,皮可製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藥品及油,其他剩下的部分則可製成魚粉 [20][21]。由於牠們捕獵後整個身體的所有部分都能被人類加以食用和使用,因此牠們的經濟價值極高。由於其繁殖速度緩慢且傾向於停留在特定區域,該物種很容易受到過度捕撈的影響。據信,這種魚已被澳大利亞北部斯科特礁的印度尼西亞手工漁民消滅,並且在其分佈範圍的許多其他地區可能變得罕見。因此,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白邊真鯊評估為易危物種。。[1]
和黑尾真鯊類似,白邊真鯊有時在受到潛水員驚擾時會表現出攻擊威脅,表明它可能要採取攻擊了。威脅表現為鯊魚加速游離約15米,然後轉身,放低胸鰭,張開大嘴,降低後三分之二個身段並且抖動。後兩個表現是特徵的,抖動可能是為了顯示其白色鰭邊。如果此時潛水員不動,那麼白邊真鯊將快速接近並用上排牙齒咬擊。[22][23]當然,在一般的情況下,若白邊真鯊感受不到自己受到威脅的話,牠們並不會主動去攻擊人類。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